第十五章 南朝军人势力与皇权(第9/10页)


[1] 如田余庆先生认为刘裕是“次等士族”,祝总斌先生则认为是“低等士族”。见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第264页;祝总斌:《刘裕门第考》,《北京大学学报》1982年第1期。

[2] 郑敬高先生用“将门”来称呼南朝的军人阶层,他认为将门多由旧族士门或者豪强演化而来,但已经比较重视其职业上的特性,见郑敬高:《南朝的将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6期。本书不采用“将门”的称谓,因为南朝将领世袭的并不多,且部分“第二代”将领摆脱武人身份、塑造有文化形象的冲动很强烈,所以谈不上有家风的传承(参见后文)。本书所用“军人势力”的概括,更多从职业角度看待军队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及技能传承,与家族不一定相关。

[3] 《陈书·章昭达传》,第182页。

[4] 《陈书·侯瑱传》,第155页。

[5] 《陈书》卷十《周铁虎传》,第170页。

[6] 《陈书·高祖纪下》,第37页。

[7] 庾信:《庾子山集注》,倪璠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971页。

[8] 《陈书》卷九《吴明彻传》,第164页。

[9] 《周书·王思政传》,第297页。

[10] 《北史》卷六十二《王思政传》,第2209页。

[11] 《陈书》卷十四《南康愍王昙朗传》,第210页。

[12] 《陈书·宣帝纪》,第93页。

[13]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羡之等以宜都王义隆素有令望,又多符瑞,乃称皇太后令……以宜都王辰承大统”(第3767页)。

[14] 《宋书》卷四十三《徐羡之传》:“侍中程道惠劝立第五皇弟义恭,羡之不许。”(第1332页)

[15] 《宋书》卷六十一《庐陵孝献王义真传》,第1635页。

[16] 当时北周也试图送陈昌回南方,但长江中游是梁元帝萧绎旧部王琳控制区,无法通行,陈昌只能暂留在北周控制的安陆。

[17] 《陈书》卷十二《杜棱传》,第192页。

[18] 《陈书·侯安都传》,第145页。

[19] 《陈书·侯安都传》,第147页。

[20] 《陈书》卷三十二《孝行传·殷不佞》,第425页。亦见卷十六《刘师知传》。

[21] 《陈书·吴明彻传》。

[22] 《陈书·宣帝纪》,第81页。

[23] 《宋书》卷七十二《建平王景素传》,1862页。

[24] 《宋书》卷九《后废帝纪》:“四月甲戌,豫州刺史阮佃夫、步兵校尉申伯宗、朱幼谋废立,佃夫、幼下狱死,伯宗伏诛……六月甲戌,诛司徒左长史沈勃、散骑常侍杜幼文、游击将军孙超之、长水校尉杜叔文,大赦天下。”(第187页)

[25] 亦有先帝教导的成分。比如萧鸾对萧宝卷的训导:“高宗临崩,属以后事,以隆昌为戒,曰:‘作事不可在人后!’故委任群小,诛诸宰臣,无不如意。”隆昌即被萧鸾废黜的萧昭业。见《南齐书》卷七《东昏侯纪》,第102页。

[26] 自刘裕以来,皇权控制将帅的另一个方式是重用宗室兄弟、子侄等。但同室亦可操戈,君王家族内部的互相杀戮有时甚至烈于外人。宋文帝诸子孙之间的杀戮,以及萧鸾对宗室诸王的屠杀都是例证。这说明宗室并不能代替异姓将领。

[27] 《宋书·文帝纪》,第103页。

[28] 《宋书》卷五十三《张永传》,第1512页。

[29] 《梁书》卷九《王茂传》,第176页。

[30] 《梁书》卷九《曹景宗传》,第181页。

[31] 《宋书》卷四十二《刘穆之传》,第1305页。参见王永平:《论宋武帝刘裕之文化素养及其文化倾向》,《史学月刊》2009年第2期。

[32] 《晋书·刘毅传》,第2210页。

[33] 《宋书》卷六十四《郑鲜之传》,第1696页。

[34] 《宋书·索虏传》,第2334页。

[35] 《南齐书》卷三十三《王僧虔传》,第592页。

[36] 《艺文类聚》卷八十六《果部上·梨》:“宋孝武帝梨花赞曰:沃瘠异壤,舒惨殊时,惟气在春,具物含滋,嘉树之生,于彼山基,开荣布采,不离尘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474页)另见《太平御览》卷九百六十九《果部上·梨》,第4297页。

[37] 《宋书·明帝纪》:“好读书,爱文义,在藩时,撰《江左以来文章志》,又续卫瓘所注《论语》二卷,行于世。”(第17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