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北魏政权中期的战争模式(第4/16页)

在这一阶段战事中,北魏常备军数量多且机动性强,优势非常明显,能在宋军进行备战之前迅速展开攻势。当宋军集结向战场开进时,魏军已掳掠了大量人口撤军。另外,此次魏军的攻势比较集中,只局限在淮河中游以北,刘宋所谓“淮西六郡”地区。[16]但拓跋焘此次并未有向南推进边界的全盘计划,只是准备进行一次劫掠作战,所以战事开始时间较晚,且悬瓠临近淮河入夏较早,使得魏军未能克城而退兵。

第二阶段

为报复魏军及恢复河南地区,刘义隆在此年夏发动大规模北伐。此次刘宋境内全面动员,北伐军主要分三路:

东线,王玄谟水师自彭城北上,准备自碻磝入黄河克复滑台,并进而占领虎牢、洛阳。

中线,隶属于豫州刺史(南平王铄)的刘康祖所部从寿阳北上,准备与王玄谟水师合力攻占虎牢。

西线,隶属于雍州刺史(随王诞)的柳元景所部从襄阳北上,翻越伏牛山系之后进攻豫西的陕城等地,东与洛阳方向联兵,西向潼关及关中扩展。

从进军路线看,这次北伐和桓温征前燕、刘裕征后秦颇为相似,都是以东线为主力,从泗水北上黄河;中线从寿阳进攻虎牢方向,和桓温时的豫州刺史袁真所部,及刘裕时的檀道济、王镇恶所部的目标完全一致。只有西线的雍州军队,在以往北伐中没有从这个方向出击的先例。因为这条路线需要翻山越岭,过于艰险,也不能直接攻击洛阳或者关中重地。但恰恰由于这个特征,北魏在豫西的防御力量比较薄弱,使得这路宋军取得的战果最大。

当宋军完成全面动员,战事开始之时已是七月,便于南方进攻的雨季已快结束。但刘义隆坚持发起攻势。他的理由是泗水入黄河的航道畅通,[17]而当年桓温和刘裕北伐时都要边挖掘河道边进军,所以此次北伐有便利条件。

当北伐宋军逼近魏境时,北魏将领希望向河南地区增兵抵抗宋军进攻。但拓跋焘予以回绝:

魏群臣初闻有宋师,言于魏主,请遣兵救缘河谷帛。魏主曰:“马今未肥,天时尚热,速出必无功。若兵来不止,且还阴山避之。国人本著羊皮裤,何用绵帛!展至十月,吾无忧矣。”[18]

拓跋焘所持意见,和二十年前刘义隆索要河南时完全一样,即不与宋军在夏季进行战争,宁可暂时放弃河南甚至河北,以空间换时间,待到秋冬再进行反击。在这个指导思想之下,黄河南岸的魏军并未进行太多守城战,在宋军到来时纷纷弃城北撤。

当年夏天降水比较充沛,泗水、清水流量颇大,所以宋军推进很快,几乎未经战事就占领碻磝,舰队进入黄河。宋军在碻磝城中缴获了大量物资,甚至有公私粮储七十余万斛(可供四万人食用十个月),马二百余匹,[19]说明魏军撤退颇为仓促而不是早有预备。联系前引魏人强调的“缘河谷帛”,说明北魏在黄河两侧的农业地区征发的农产品较多,将其作为守城储备物资。

但魏军没有放弃滑台,因为宋军推进到这里时已是八月,且滑台正当联结黄河南北陆路交通的要道,对于魏军即将进行的反击战有重要意义。所以拓跋焘亲自率兵渡河增援滑台,从此开始第三阶段的战事。

第三阶段

十月,拓跋焘率魏军主力渡河。正在攻滑台的王玄谟仓皇撤退,在魏军攻击之下损失过万,逃往青州地区。魏军主力从滑台渡过黄河。据刘宋方面的材料,赶赴河南的魏军多达百万,但实际应为四十多万。[20]魏军兵分多路向南进攻,西线从洛阳进往寿阳;东线循泗水(清水)两岸南下,拓跋焘的中路则进往彭城。

到十一月,西线魏军已经连克项城、悬瓠,围困寿阳;东线和中线已经推进至彭城之下。最北方的碻磝城反而一直在宋军控制之下。此时,从襄阳北上的西线宋军柳元景部进展顺利,击败魏军占领陕城,切断了关中与河南的交通线,并试图向关中进军。但东线大溃败之后,西线的进展已经没有意义,所以刘义隆命柳元景撤回了襄阳。

拓跋焘主力在彭城之下停留近一个月。拓跋焘试图与刘义恭、刘骏二王直接见面对话未果;魏军也曾试图攻城,但看到难以奏效之后,拓跋焘遂决意继续南侵。十二月,魏军各路渡过淮河,于半个月后进抵长江边的瓜步山。刘义隆一面加紧沿江防务,一面遣使对拓跋焘示好,并承诺将与北魏皇室通婚。拓跋焘于次年正月初二退军,450年的战事遂告结束,此后的宋、魏边境与开战前基本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