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陈朝的江防作战与隋灭陈之战(第5/11页)

以当时情况判断,华皎和周军应暂时不会有顺江而下直取建康的计划,因为江路过于遥远,且汉口以东的江北尽属北齐,齐军也不会允许周军独占江南。所以周军和华皎的目标应是巩固对湘江流域的占领,同时攻占郢城及江北地区,打通自襄阳循汉水入长江航道,再渐图进取长江下游。

九月,周、梁及华皎水军驶近夏口,另一支周军占据鲁山城,同时,周将元定率万余步骑兵渡过长江,准备攻取郢城。[30]

此时陈水军已经溯江而来,双方舰队会战于沌口。十年前,王琳水军曾在此大败陈霸先军,但这次战事却因权景宣指挥无能,引起周、梁及华皎联军大败,舰船大都被陈军击毁,华皎等向上游逃往江陵。元定孤军被隔绝在江南,“进退无路,斫竹开径”[31],希望撤到巴陵渡江。但从陆路进袭的陈军已经占据湘州和巴陵,元定与陈军和谈,被陈军欺诈俘获,病死在南方。周军此番渡江作战又以失败告终。陈军水师还乘秋季涨水,以大舰开入汉江(沔水),攻克周的沔州治所,[32]俘获其刺史裴宽。[33]陈军由此再度控制汉水入江口,阻遏来自汉水上游的威胁。

陈的江防与进攻

华皎下江之战失利后,北周和后梁为了补充舰船损失及准备下一轮渡江,又在汉江中修造战舰。[34]周军还在三峡口南岸兴建安蜀城,作为向江南扩张的据点。为了保持对安蜀城的补给,周军在峡谷中搭建跨江索道:“于江上横引大索,编苇为桥,以度军粮”[35]。这样周军只需控制长江两岸的陆地城垒,就能持续作战。

陈宣帝陈琐即位之后,一直试图解除北方对长江的威胁。570年,陈军以章昭达率主力水师溯江而上,准备一举攻灭江陵的后梁小朝廷,并解除周军对上游的威胁。章昭达部首先至汉江口,乘涨水季节轻舟溯汉水至青泥,将周、梁建造的船舰全部焚毁。陈水师继续溯江而上,准备攻拔安蜀城。为切断周军的跨江索道,“昭达乃命军士为长戟,施于楼船之上,仰割其索,索断粮绝”,然后攻击安蜀城,城中周军被迫投降。[36]至此,陈军再度肃清了长江上游的威胁。

摧毁周军的渡江途径后,陈军集中兵力攻击江陵。周襄州总管宇文直遣军救援,双方在江陵城下数次交战,陈军都被击败。陈军还试图掘开堤坝水淹江陵,又被周梁联军击破,遂班师撤回建康。

570年的战争说明,陈军有能力依靠水军实现对长江的控制权,北方军队难以染指江南;但陈军离舟攻击江北城垒时付出很大代价,说明陈军在陆地作战中并没有优势。

此战之后,陈军稍作休整,又集中十万兵力,于太建五年(573年)三月发动了对江北北齐辖境的进攻。经过大半年攻势,陈军拔除了北齐在江淮之间的一系列城垒据点,将战线推进至淮河。稍后,陈军又进占淮河以北的朐山、下邳等地,并挫败了齐军的反攻。至此,陈与北方的东线边界恢复到东晋十六国及齐、梁时的状态。但随着周灭齐统一北方,周军对东线陈军发起攻势。太建十年(578年)春,陈军大败于淮北,北伐军几乎全军覆没。次年(579年)冬,周军在淮河一线展开全面进攻,至十二月,全面占领淮南江北之地,陈军北伐所获疆土全部失守,南北方再次恢复到以长江为界。随着581年杨坚代周建隋,陈与隋呈隔江对峙态势,统一南北的使命要靠隋来完成了。

第三节 隋军灭陈之战的部署

总体规划

581年杨坚代周建隋,隋朝已经统治了大半个中国的三千余万人口,而陈只剩江南之地和区区二百余万人口。这种形势和晋灭吴之前基本相似,但隋将战线向南推进更深,在三峡以东,隋几乎已全面控制江北地区。这比三国时东吴尚保有江北一些堡垒、城市的局面又有不同。随着杨坚政权的巩固和隋朝国力的壮大,隋开始进行渡江平陈的部署。

对于隋朝将帅们来说,三百年前晋灭吴的战略肯定是其制定进攻方案的重要参照。但在战事开始后,各种因素又导致了战役进程与晋灭吴并不完全相同。本节将讨论隋军对晋灭吴战略的借鉴,并分析哪些因素导致了不同的战役进程。

开皇八年(588年)三月,隋文帝杨坚已经发布了讨伐陈朝的诏书。依照以往北方政权南伐的惯例,作战季节会避开盛夏雨季,所以到十月,隋朝才完成伐陈的战略准备,晋王杨广受命为淮南行台(驻扎寿春)。到十一月,伐陈主力才从长安开赴前线。这和晋武帝在咸宁五年(279年)十一月启动伐吴的时间完全相同。隋伐陈的整体部署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