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陈朝的江防作战与隋灭陈之战(第3/11页)
第二节 560年代陈内战与北周、北齐的渡江作战
西线的长江上游并非陈霸先控制区,但这里的南北战事也开始较早。在555年,西魏攻击江陵的梁元帝朝廷,齐军曾试图前往救援,进至江夏郡时江陵已经被西魏攻破。江夏当地的旧梁势力引齐军防御西魏,齐将慕容俨遂带兵渡过长江,占据郢城(在今武汉市武昌区)。但这支齐军旋即受到了侯瑱等江南割据武装的攻击(此时侯瑱尚未归降陈霸先),慕容俨部修造城垒战舰,又在鹦鹉洲堆积芦苇堤,阻塞江面,进行了半年坚守作战。因困守孤城、粮援不继,齐军甚至被迫以战死者尸体为食,最终只得与南方武装议和,撤回江北。[13]同时,齐军在下游与陈霸先两次大战失利,遂暂时搁置了渡江的打算。
变起上游:王琳与北齐联军
陈霸先与齐军两度决胜建康城外,奠定了其在江南的统治基础,最终代梁建陈。但陈朝面临着江北两个巨大威胁:东方的北齐和西方的北周(557年,宇文氏代西魏建北周)。和三国时东吴的江防局面类似,陈军在对抗北来威胁时,也是依托长江,力保汉江和巢湖入长江之水口。周、齐与陈的数次水上大战,都发生在这两个入江口附近。当然,随着时代变迁,汉水、巢湖的入江口已因淤积发生小范围摆动,所以陈朝时,汉水入江的主航道已不止有夏口,还增加了沌口;巢湖入江主航道也从濡须口改为栅口(栅江口)。
北齐一直在巩固合肥城,将其建成对长江流域的前进基地,由合州刺史封子绘为营造舰船大使,大量造船,准备下一轮渡江之战。陈霸先军则主动出击,梁太平二年(557年)二月,他派领军将军徐度乘轻舟从栅口、东关驶入巢湖,又溯施水至合肥,破坏齐军造船基地,“烧齐船舶三千艘”[14]。但据《北齐书》的记载,则是陈军乘夜进抵合肥城下时,遭到封子绘齐军的迎头攻击,被迫撤退。[15]双方史籍都会对己方的战果进行夸大,所以综合两说,此战陈水军应破坏了一些齐军舰船,但数量不太多。另外,陈军宣称烧毁齐船数量较大,应多是小型舟船。这说明从合肥到巢湖以至栅口的航道水位都比较浅,难以通行吃水深的大型舰船。
同在这一时期,占据湘江流域,忠于旧梁的王琳势力开始对建康形成威胁。他遣使与北周通好,又向周扶植的江陵后梁朝廷称臣,同时向江夏、武昌方向扩张。陈霸先此时已决意代梁自立,所以必须着手解决上游威胁。陈永定元年(557年)下半年,他一面称帝建陈,一面派主力水师溯江而上,攻占武昌(今湖北鄂州市),进而围攻汉水入江处的郢城(三国东吴的夏口城);王琳舰队自湘江来援,双方在沌口江面会战,陈军大败,侯安都、周文育等主帅都被俘虏。王琳乘胜向下游推进,次年(558年)正月进抵湓城,占据江州。江北下游地区已是北齐境,王琳于是转而向北齐求援。齐朝再度萌生渡江灭陈之志,送梁宗室萧庄至王琳军中称帝,并又在合肥大造舟舰。
陈霸先集结重兵于建康,准备与王琳决战。双方在湓城与建康之间对峙近一年,最后达成妥协,王琳暂时撤回上游的郢、湘州。陈军乘此机会攻击合肥齐军。陈永定三年(559年)二月,陈司空侯瑱率水军再度入巢湖至合肥,焚毁齐军舟舰。[16]为了防范王琳再度下江,陈霸先匆忙在南皖口营建军事基地。[17]据《资治通鉴》胡三省注,南皖口为皖水入江之口,约今安徽省安庆市附近,在栅口上游三百里。[18]此举除了防范王琳进攻建康,显然还有隔绝其与合肥齐军水上交通的考虑。两个月之后,陈霸先之侄陈蒨也受命参与营建南皖口城栅。陈霸先旋即病死,无子继统,陈蒨依托江防军队进入建康为帝。[19]
王琳获悉陈霸先死讯,迅速再度下江,于次年(560年)二月进抵栅江口。陈朝在数月之前设防的南皖口显然未能阻滞王琳东下。此时,“东关春水稍长,舟舰得通”,合肥齐军舰队也从巢湖出栅口,驶入长江与王琳汇合,“琳引合肥漅湖之众,舳舻相次而下,其势甚盛”[20]。值得注意的是,此处提及东关水口只有春水生时才可通航,联系以往557、559年,陈军轻舟水师从东关入巢湖、烧齐军舰船的时间也都是在二月,则可知东关水口基本从二月才可通航,齐军每年趁冬季在合肥修造船舶,也有乘枯水期陈军不便来袭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