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元四客卿史实考论》序札马剌丁与《大一统志》(第5/7页)

此书的刊刻是在江南完成的。危素《送徐时之还勾吴序》提到:3年后,即“至正九年(1349)江浙行省承诏刻《大一统志》成,命松江府儒学教授姑苏徐君时之进之于朝”。(注:《危学士全集》卷5,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芳树园刻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大一统志》的刊行使其从藏于深府的秘典变为流行较广的文献,越来越多的人得以见之。故而在元末文人孔克齐开列“国朝文典”时,是书列于其中。(注:“文典”中所列官书如下:“大元国朝文典有《和林志》、《至元新格》、《国朝典章》、《大元通制》、《至正条格》、《皇朝经世大典》、《大一统志》、《平宋录》、《大元一统纪略》、《元真使交录》、《国朝文类》、《皇元风雅》、《国初国信使交通书》、《后妃名臣录》、《名臣事略》、《钱唐遗事》、《十八史略》、《后至元事》、《风宪宏纲》、《成宪纲要》……”(《至正直记》卷1,宋元笔记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第26页)此书作者并非孔齐。参见已故丁国范先生文:《〈静斋至正直记〉三议》,南京大学《元史及民族史研究集刊》,第11辑,1987年。)

《秘书监志》卷1提到,札马剌丁是“西域人,华言未通”。为便于工作,元政府于至元二十五年(1288)专门为他配备了一名通事。那么,札马剌丁平时究竟操何语言,他的母语是什么?《元史·天文志》“西域仪象”条记“世祖至元四年(1267),札马鲁丁造西域仪象”十种。马坚先生曾作过研究。这些仪器的名称是反映札马剌丁语言的重要资料,笔者亦曾撰文研究。(注:《13—18世纪回回世俗文化综考》,收于《中国回族研究》,第1辑,宁夏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93—124页。)这里略作解释:

一、“咱秃哈剌吉,汉言混天仪也。其制以铜为之,平设单环,刻周天度,画十二辰位,以准地面。侧立双环而结于平环之子午,半入地下,以分天度。内第二双环,亦刻周天度,而参差相交,以结于侧双环,去地平三十六度以为南北极,可以旋转,以象天运为日行之道。内第三、第四环,皆结于第二环,又去南北极二十四度,亦可以运转。凡可运三环,各对缀铜方钉,皆有窍以代衡箫之仰窥焉。”“咱秃哈剌吉”乃波斯语zāt halqa的元代汉字音译,是一种测量太阳沿周天赤道运行的仪器。

二、“咱秃朔八台,汉言测验周天星曜之器也。外周圆墙,而东面启门,中有小台,立铜表高七尺五寸,上设机轴,悬铜尺,长五尺五寸,复加窥测之箫二,其长如之,下置横尺,刻度数其上,以准挂尺。下本开图之远近,可以左右转而周窥,可以高低举而遍测。”“咱秃朔八台”乃波斯语zāt samwāt的元代汉字音译,是一种观测天空星座坐标的仪器。

三、“鲁哈麻亦渺凹只,汉言春秋分晷影堂。为屋二间,脊开东西横罅,以斜通日晷。中有台,随晷影南高北下,上仰置铜半环,刻天度一百八十,以准地上之半天,斜倚锐首铜尺,长六尺,阔一寸六分,上结半环之中,下加半环之上,可以往来窥运,侧望漏屋晷影,验度数,以定春秋二分。”“鲁哈麻亦渺凹只”乃波斯语luhma-yi ma‘wajj,的元代汉字音译,是一种采用360度进位制,观测日影长度,根据其极大与极小值,确定春分日与秋分日的仪器。

四、“鲁哈麻亦木思塔余,汉言冬夏至晷影堂也。为屋五间,屋下为坎,深二丈二尺,脊开南北一罅,以直通日晷。随罅立壁,附壁悬铜尺,长一丈六寸。壁仰画天度半规,其尺亦可往来规运,直望漏屋晷影,以定冬夏二至。”“鲁哈麻亦木思塔余”乃波斯语luhma-yi mustawī的元代汉字音译,是一种根据日昝极大极小值,确定夏至日与冬至日的仪器。其形制大致应与今撒马尔罕的兀鲁伯天文台遗迹相类似。

五、“苦来亦撒麻,汉言浑天图也。其制以铜为丸,斜刻日道交环度数于其腹,刻二十八宿形于其上。外平置铜单环,刻周天度数,列于十二辰位以准地。而侧立单环二,一结于平环之子午,以铜丁象南北极,一结于平环之卯酉,皆刻天度。即浑天仪而不可运转窥测者也。”“苦来亦撒麻”乃波斯语kura-yi sim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