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宋元时代垂河流域及周围地区的社会状况(第5/8页)

1883年秋以后,在虎思窝鲁朵故城附近,发现了属于景教徒的大小两个墓地共610方镌有叙利亚文的墓石。其中一个墓地在今托克马克以南不远,另一个距离前者15里的别什佩克(Pišpek)约三里。大墓地由Alamendina发现,小墓地由Porjakoff博士发现。一般称大墓地为托克马克墓地,小墓地为别什佩克墓地。据日本人佐伯好郎称,在这610方墓石中,能读通的约有537方,完全读不通的有37方。能读通的537方中,最早的一方纪年为公元858年,这说明景教传到这里的时间相当早。这些墓石的纪年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希腊历,以公元前310年为其元年,故通常将墓石铭文的年代数减去310,就可知立碑的公元年代。应该注意的是,希腊历以10月1日为年之始,故折算公历时应考虑这一因素,另一种是十二属相纪年。

可辨认年代的432方墓石中的绝大多数立于1248—1342年,这说明蒙古统治时代,这里生活着大批景教徒。根据墓石纪年统计,从1286—1347年,平均每年死亡约五人,以正常死亡率8.4%估计,当时聚居于此地的景教僧徒达千人以上,墓主的生前身份各不相同,既有位居社会上层的世俗官员和主教、副主教等神职人员,也有一般信徒,女信徒也为数不少。

虎思窝鲁朵之名不见于13世纪中叶和14世纪中叶的景教主教驻节表(注:亨利·玉尔:《契丹及前往其地之途》,第ccxlv页及第179页;还可参见《中西交通史料汇》第1册,1977年,第207—210页。),这里的景教团体当由阿力麻里的主教管理。墓石铭文表明,14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的数年中,这里居民的死亡率突然上升,这个景教徒聚居区也突然衰落了。

虎思斡耳朵位于碎叶川自古为人口密集区。其今地为距托克马克(Toγmaq)18公里的布拉纳(Вурана)遗址。据唐朝宰相贾耽《皇华四达记》的记载,这里是从碎叶通向中国内地的驿路的第一站。苏联考古学者从70年代开始在故城的市区进行发掘。由此向南1公里就是举世闻名的古代景教徒墓地。整个遗址目前处于政府的保护之下,入口处设在哈喇汗朝时代的伊斯兰教宣礼塔前。该宣礼塔建于11—12世纪,是目前仅存的两座哈剌汗朝时期同类建筑中的一个。另一个在乌兹根。原高44米,15—16世纪时遭地震破坏,现残存部分尚高24米。底基达100平方米。遗址内有一个露天的突厥石人收藏中心,集中了大批在楚河流域发现的公元6—10世纪的突厥石人,保存得十分完好。遗址内还有一个博物馆,收藏品均为当地出土文物,其中有聂思脱里教石刻四方,上有十字纹和叙利亚字铭文。又有方孔铜钱七枚,其中四枚是开元通宝,一枚样子似汉钱,但钱面铭文并非汉文,发现于8—9世纪的地层内,当为突骑施钱。此遗址城墙残迹长不过二三公里,遗址面积不过数平方公里而已。《金史·粘割韩奴传》称西辽“所居屯营,乘马行自旦至日中始周匝”。1991年6月4日晨我随考察队一行至布拉纳踏勘。我们看到的城墙较汉文史料所记虎思斡耳朵城的规模小了很多。其地位于碎叶故城附近,按《皇华四达记》的记载,从裴罗将军城到碎叶城共20里,据现代测量,从布拉纳遗址的城墙到碎叶遗址的城墙之间的直线距离为6公里,天气良好时,从布拉纳遗址的哈剌汗朝时代宣礼塔顶部,可遥遥望见碎叶城遗址。《金史》中的虎思斡耳朵城,可能是包括碎叶故城,甚至也包括“新城”在内的草原复合城镇。

阿克·贝希姆遗址西北20公里有克拉斯那亚·列契卡(КрасняРечка,俄语,意为“小红溪”)古遗址。据苏联学者研究,这里就是《皇华西达记》中的“新城”。按贾耽的记载,新城西距碎叶40里。这里曾出土唐“大历通宝”一枚及突骑施钱币。整个遗址面积达10—12平方公里,断代为公元5世纪—12世纪下半叶。其衙署面积为100米乘110米,建于7世纪,为唐代遗址。遗址中发现两个佛寺,其中一个发现于1931年,断代为8—9世纪,这里曾发现泥塑佛像,据残存胸部至颈部部分尺寸推断,佛像原总长应为12米。城中还发现了祅寺。在我们看到的碎叶川地区的古遗址(包括碎叶和裴罗将军城在内)中,“小红溪”是最大的一个,也是保存得最好的一个。(注:其考古发掘成果已经在最近出版的《“小红溪”及布拉纳》(伏龙芝,1989年)中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