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十 张仪列传第十(第5/9页)

况且秦国十五年不出兵函谷关来攻打齐国和赵国的原因,是因为秦国有企图合并天下的野心。楚国曾经跟秦国结怨,在汉中交战,楚国未能取胜,有列侯和执圭爵位而战死的七十多人,终于沦陷了汉中。楚王非常愤怒,又出兵袭击秦国,在蓝田交战。这就叫做两虎相斗。秦楚两国都疲惫不堪,而韩魏两国凭借自己的完固无损而从后面乘虚而入,计谋没有比这更危险的了。希望大王仔细地考虑这些。

如果秦国出兵攻打卫国的阳晋,就必定会堵塞天下的胸膛。大王出动全部军队去攻打宋国,不到几个月宋国就可以攻下来,攻下宋国以后一直向东挺进,那么泗水边的众多诸侯国就都归大王所有了。

全天下能通过盟约使诸侯合纵相亲、团结一致的人是苏秦,他被封为武安君,做了燕国的相国以后,就暗地里跟燕王策划攻破齐国,再瓜分它的土地。于是苏秦假装犯罪外逃到齐国,齐王便接纳了他,并让他做相国。过了两年以后被发觉,齐王极其愤怒,在市集上把苏秦五马分尸。靠一个欺诈虚伪的苏秦,却要治理天下,统一诸侯,那显然是不能成功的。

如今秦国和楚国边界相接壤,本来就是地形上亲近的国家。大王如果能听从我,我将请求让秦国的太子到楚国做人质,让楚国的太子到秦国做人质,并请求用秦国的女子作大王的侍妾,奉献拥有万户的都城作为汤沐所需的城邑,长久成为兄弟关系的国家,世代互不侵犯。我认为计策没有比这好的了。

当时楚王虽然已经得到张仪,但是难于让出黔中的土地给秦国,就想答应张仪。屈原说:“以前大王被张仪欺骗了,张仪一来,我以为大王会烹杀他;现在舍弃而不忍心杀他,却又听信他的胡言,不行。”楚怀王说:“我答应张仪就保住黔中,这是最大的好处。既然答应了又要背弃他,不行。”因此终于答应了张仪,跟秦国亲善。

张仪离开楚国以后,接着就到韩国去,他游说韩王道:

韩国领土险恶,并且地处山区,生产的粮食不是豆就是麦,人民吃的大都是豆子饭、豆叶汤。一年失收,人民连糟糠都吃不饱。土地不超过九百里,没有两年的粮食积蓄。估计大王的士兵,充其数不超过三十万,并且后勤人员都包括在内。除去守卫边疆的堡垒要塞,现有士兵不过二十万人罢了。秦国有武装士兵一百多万,兵车一千辆,战马一万匹,勇猛的战士,冲锋陷阵、奋不顾身、轻装杀敌的,多到数也数不完。秦国战马的精良,前蹄一跃,后蹄一蹬,腾空而起,前后蹄相距两丈多的,数也数不尽。山东的战士披着铁甲、戴着头盔去会战;秦国人可以脱去甲衣,赤膊上阵去追逐敌人,他们左手提着敌人的头颅,右手活捉俘虏。秦国的士兵跟山东的士兵相比,有如孟贲这样的勇士和胆小鬼相比一样;用巨大的威力压下去,就像乌获这样的大力士对付婴儿一样。用孟贲、乌获这样的勇士参战去攻打不归服的弱小国家,跟把千钧的重量压在鸟蛋上没有什么不同,一定没有幸存的了。

大臣们和诸侯王不估量国土这样的少,却听从主张合纵的人的甜言蜜语,他们彼此勾结,互相掩饰,都振振有词地说:“听从我的计策可以在天下称霸。”不考虑国家的长远利益而听信顷刻间的言论,贻误国君,没有比这更厉害的了。

大王如果不服事秦国,秦国将出兵占据宜阳,断绝韩国的上地,东进夺取成皋、荥阳,那么鸿台的宫殿和桑林的花园就不是大王所有的了。成皋被阻塞,上地被断绝,那么大王的国家就被分裂了。先服事秦国就安全,不服事秦国就危险。制造灾祸却想得到福报,计谋浅陋而结怨很深,违背秦国而归顺楚国,即使想不灭亡,也是办不到的。

因此我替大王着想,不如帮助秦国。秦国所希望的无非是削弱楚国,而能削弱楚国的无非是韩国。这并不是因为韩国能够比楚国强大,而是它的地势是这样。如果大王向西服事秦国来攻打楚国,秦王一定很高兴。攻打楚国是为了利用它的土地,转嫁祸害而使秦国高兴,计策没有比这更合适的了。

韩王听信了张仪的计策。张仪回国报告秦惠王,秦惠王赏赐他五个城邑,封号叫武信君。又派张仪往东去游说齐盡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