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十 张仪列传第十(第2/9页)
司马错说:“不是这样。我听说:想使国家富裕就务必使国家的土地扩大,想使军队强大就务必使自己的百姓富有;想称王务必使自己的恩德博大。这三方面的条件都具备了,称王的大业也就跟着实现了。如今大王的土地窄小,百姓贫穷,因此我希望您先做容易的事。蜀国是西边偏僻的国家,却又是戎狄的首领,国内有夏桀和商纣一样的叛乱危机存在。用秦国攻打它,好像驱使豺狼追逐羊群一样容易。夺取它的土地足够来扩大自己的国土,夺取它的财富足够来使百姓富有,使军备改善,我方不损伤一兵一卒,而对方已经屈服了。攻占一个国家,天下人不会认为是残暴的行为;利益都是来自西边羌戎,天下人不会认为我们贪心。这样我们动一动,名声实利都跟随而来,同时又有禁止暴乱的好名声。如果攻打韩国,劫持天子,这是坏名声,而且未必有利,又有不义的罪名。因此攻打天下人所不希望攻打的国家,那就危险了。请让我论述其中的原因:周是天下诸侯的宗室,齐国是韩国的盟国。周自己知道要丧失九鼎,韩国自己知道将沦亡三川,这两个国家将协力合谋,来借助齐国和赵国的力量,谋求和楚国、魏国和解。假如周把九鼎送给楚国,韩国把三川之地送给魏国,大王是不能够阻止的。这就是我所说的危险。攻打韩国不如攻打蜀国完满。”
秦惠王说:“您说得好,我愿意听从您的意见。”秦惠王终于出兵攻打蜀国。当年十月,攻占了蜀国,最后平定蜀国,并贬斥蜀王,改封为侯,同时派陈庄到蜀国做宰相。蜀国归附秦国以后,秦国因此更加强大、富裕,因而轻视其他诸侯国。
秦惠王十年,派遣公子华跟张仪围攻蒲阳,并将它降服了。张仪接着说服秦王把蒲阳归还魏国,并派遣公子繇到魏国作人质。张仪趁机游说魏王道:“秦王对待魏国很优厚,魏国不能够失礼。”魏国便把上郡和少梁进献秦国,来答谢秦惠王。秦惠王就用张仪做宰相,并把少梁改名为夏阳。
张仪担任秦相四年之久,扶持秦惠王为王。过了一年,他又做秦国的将领,夺取了陕州,并在上郡建筑要塞。
这以后两年,张仪被派去跟齐国、楚国的宰相在齧桑会谈。从东方回国之后,他被免去宰相的职位。他又转到魏国做宰相来替秦国着想,想要让魏国首先奉事秦国,然后其他诸侯国也效法它。但魏王不肯听从张仪。秦王大怒,派兵攻占魏国的曲沃和平周,暗中对张仪又更加优厚。张仪感到惭愧,因为他无法回报秦王。张仪留在魏国四年后魏襄王就去世了,魏哀王继位。张仪又游说魏哀王,魏哀王不听从他。因此张仪暗中指使秦国攻打魏国。魏国跟秦国作战,魏国失败。
第二年,齐国又派兵来在观津把魏国打败。秦国又想攻打魏国,首先将韩申差的军队打败,斩杀首级八万,诸侯国都震惊恐惧。而张仪又游说魏王道:
魏国土地纵横不到一千里,士兵不超过三十万人。地势四面平坦,诸侯四面辐凑而来,没有高山大河的阻隔。从郑国到魏国只有两百多里,车奔驰,人行走,不很费力就可以到达。魏国的南面跟楚国交界,西面跟韩国交界,北面跟赵国交界,东面跟齐国交界,兵卒守卫四方,驻守边防堡垒的不少于十万人。魏国的地势,本来像个战场。假如魏国在南方跟楚国交好而不跟齐国交好,那么齐国就要进攻它的东面;东面跟齐国交好而不跟赵国交好,那么赵国就要进攻它的北面;不和韩国合作,那么韩国就要进攻它的西面;不和楚国亲善,那么楚国就要进攻它的南面: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四分五裂的处境呀。
再说诸侯各国的联盟,是为了安定国家,尊重君主,加强军队,显扬名声。现在,主张合纵的人统一天下,相约成为兄弟关系,便在洹水边上杀白马,歃血为盟,来表示彼此可靠。但是,同父母的亲兄弟,尚且有为钱财而互相争夺的情况,而想靠欺诈虚假的手段来反复推行苏秦遗留下来的谋略,这种做法不可行也是很明白的了。
大王如果不侍奉秦国,秦国就会进兵攻打河外,占据卷邑、衍邑、燕邑、酸枣,并劫持卫国来夺取阳晋。这么一来,赵国就不能南下,赵国不能南下,魏国就不能北上;魏国不能北上,那么联合救援的道路就断绝了。联合救援的道路断绝了,那么大王的国家想没有危险,是不可能的。如果秦国折服了韩国,又攻打魏国,韩国害怕秦国,秦、韩两国联合成一个整体,那么魏国的灭亡就须臾可待了。这就是我替大王忧虑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