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三 赵世家第十三(第8/13页)
武灵王于是前往公子成家里,因而亲自请求他,说:“服装,是为了便于穿用,礼法,是为了便于行事。圣人观察时势趋向而顺应适宜,依据现实制定礼法,这样做是用来方便百姓而利于国家。剪短头发,身上锥刺花纹,臂膀上绘画,衣襟向左开,这是瓯越的民俗。染黑牙齿,额头上刺字,戴鱼皮帽子,穿粗劣的衣服,这是吴国的习俗。所以礼制服装不同,取其方便是一致的,时尚不同,而使用自然要变化,事情不同,而礼法当然要变更。因此圣人认为如果有利国家,方法不必一致;如果便于行事,礼法不必相同。儒生的师承同一,而礼俗互相殊异,中国的礼制相同,而教化千差万别,更何况是为了山谷地区的方便呢?所以事物的取舍变化,即使聪明人也不能使它一样;穿着的远近服装,即使是贤圣也不能使它相同。越是穷乡僻壤风俗越显奇特,越是学识浅陋言词越多诡辩。不懂的事不要妄加怀疑,与自己不同的意见不要妄加非议,应该公之于众,博采众长以求完善。如今叔父所讲的是旧俗,我所讲的是改变旧俗。我国东边有黄河、薄洛之水,和齐国、中山国共有,却没有船只使用。从常山到代地、上党,东边有燕国、东胡的边疆,西边有楼烦、秦国、韩国的边疆,现在没有善于骑射的军队守卫。所以我觉得没有船只使用,夹水住居的百姓,将如何守卫黄河、薄洛之水呢?改穿胡服练习骑射,是为了防备靠近燕国、三胡、秦国、韩国的边疆。而且从前简主不堵塞晋阳及上党的通道,襄主兼并戎地,夺取代地,以排斥胡人各个部族,这是愚人和聪明人都明白的道理。以前中山国依仗齐国的强大兵力,侵占糟踏我国的土地,掳掠我国的百姓,引水围灌鄗城,如果不是国家的神灵保佑,鄗城几乎就失守了。先王把这件事当作耻辱,怨仇还没能报。如今设置骑射防守,近可以观察上党的形势,远可以报复中山的仇恨。叔父却顺从中国的旧俗而违背了简、襄二主的遗志,厌恶改服的名声却忘记了鄗城被灌的耻辱,这不是我所希望的。”公子成两拜叩头,说:“我愚蠢,不理解君王的深远用意,竟敢称道世俗的见解,这是我的罪过。如今君王要继承简、襄二主的遗志,顺从先王的心愿,我怎敢不听从命令呢!”公子成再次两拜叩头。武灵王于是赐给他胡服。第二天,他穿上胡服上朝。于是开始公布改穿胡服的命令。
赵文、赵造、周苲、赵俊都劝阻武灵王不要穿胡服,认为依照旧办法方便。武灵王说:“先王们习俗不同,哪种古法可以仿效呢?帝王们互不沿袭,哪种礼仪可以遵循呢?伏羲、神农注重教化而不用刑杀,黄帝、尧、舜使用刑杀但不为残暴。到了夏、商、周三王,随着时代变化制订法规,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礼制。法制、诏令都顺应时代的需要,衣服、器械都方便百姓使用。所以礼制也不必一样,只要便利国家就不必仿效古法。圣人的兴起并没有互相沿袭却称了王,夏、殷的衰微,并没有改变礼制却被灭亡。那么违背古制未必就可非议,遵循旧礼未必值得称道。况且如果服装奇特心志就淫荡,那么邹、鲁一带就不会有离奇古怪的行为了;要是风俗怪异百姓就轻率,那么吴、越一带就不会有出类拔萃的人物了。更何况圣人认为有利于身体才叫做衣服,便利于行事才叫做礼制。进退的礼节,衣服的制度,是用来齐一平民百姓的,并不是用来评论贤人的。所以百姓总是与旧俗同流,贤人却要和旧俗俱变。所以谚语说‘用书本知识赶车的人不会摸透马匹的性情,用古代礼制治理今世的人不能懂得事物的变革’。遵循旧法的功绩,不可能超出世俗;效法古人的学说,不可能治理今世。你们不懂这些道理啊。”于是穿胡服并招募士卒训练骑射。
二十年,武灵王略取中山国的土地,到达宁葭;向西攻取胡人的土地,到达榆中。林胡王献贡马匹。回国后,派楼缓出使秦国,仇液出使韩国,王贲出使楚国,富丁出使魏国,赵爵出使齐国。任命代相赵固主管胡地,征调胡人的兵马。
二十一年,攻打中山国。赵苲为右路军将领,许钧为左路军将领,公子章为中路军将领,武灵王为总指挥。牛翦率领车骑,赵希率领胡地和代地的兵马。赵王让他们经过山隘,在曲阳会师,攻取丹丘、华阳、鸱上的关塞。武灵王的军队夺取鄗城、石邑、封龙、东垣。中山国献出四座城求和,武灵王答应,停止进攻。二十三年,又攻打中山国。二十五年,惠后去世。派周苲穿胡服辅佐教导王子何。二十六年,又攻打中山国。扩地北至燕、代地区,西到云中、九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