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第5/16页)

秦王兼并诸侯而拥有天下,建立名号称为皇帝。于是来抚慰东方地区,到达了琅邪。列侯武城侯王离、列侯通武侯王贲、伦侯建成侯赵亥、伦侯昌武侯成、伦侯武信侯冯毋择、丞相隗状(原文为“隗林”,误)、丞相王绾、卿李斯、卿王戊、五大夫赵婴、五大夫杨随从巡视,皇帝和他们在海上共同商议。说:古代的帝王们,拥有的国土不过方圆千里,诸侯们各自固守所受封土,或来朝或不来,相互侵暴作乱,残杀征伐不止。他们还刻金石,来记自己功业。古时候的五帝三王,知识教化不同,法令制度不明,借助鬼神威力,欺骗远方民众,实和名号不称,所以不能长久。自身还没亡殁,诸侯已经背叛,法令不能施行。如今皇帝统一海内,分为直辖郡县,天下和睦清平。显扬祖先宗庙,行大道施德政,尊号大称成功。群臣们共同称颂皇帝的功德,刻在金石上面,作为永久典范。

这件事完成以后,齐地人徐 等呈上奏书,说海中有三座神山,名叫蓬莱、方丈、瀛洲,有仙人居住在那里。请求能够斋戒沐浴,率领童男童女前往寻觅仙人。因此派遣徐 率领几千名童男童女,进入海中去寻求仙人。

始皇帝从东方返回,经过彭城,亲自斋戒祈祷祭祀,想要把当年掉落在泗水中的周鼎打捞上来。派遣一千人潜入水中搜寻它,没有得到。于是向西南渡过淮水,前往衡山、南郡。坐船在湘江中行进,到达湘山祠。遭遇大风,几乎不能渡江。皇上问博士说:“湘君是什么神?”博士回答说:“据传说,尧的女儿,舜的妻子,葬在这里。”因此始皇帝大怒,派遣三千名服刑的罪犯把湘山的树木全部砍伐,使这座山现出红土成了光秃秃的。皇上从南郡经由武关回到都城。

二十九年,始皇帝到东方去出游。到达阳武县博狼沙地方,被刺客所惊扰。没有捕到这个刺客,于是命令全国进行十天的大搜捕。始皇帝登上之罘山,立碑刻石,碑文内容是:

时在二十九年,正当仲春季节,阳和气息刚起。皇帝东行游览,巡视登上之罘,亲临观赏大每。随臣称赞美景,想起伟业根源,追颂建功之本。大圣始创治道,建立确定法度,彰明大纲大纪。对外教化诸侯,布施文治恩德,晓明大义之理。六国回避教化,贪婪狠戾无已,暴虐杀伐不止。皇帝哀怜众生,出动军队讨伐,奋扬武威功德。仗义诛讨示信,神威慑服远方,无人敢不臣服。消灭强暴势力,振救无辜民众,平定远近四方。广施英明法度,主宰治理天下,成为永世典范。多么伟大啊!宇宙神州之中,顺从遵循圣意。群臣称颂功德,请求刻之于石,流传后世作常法。

在东观刻石的颂辞是:

时在二十九年,皇帝春天巡游,观览视察远方。一直来到海边,于是登临之罘,欣赏初升朝阳。遥望广丽山川,随臣全都追念,立道极为英明。圣人法令初创,清理疆内异端,对外诛伐暴强。武威宏扬畅达,振动远近四方,擒灭六国之王。开拓一统天下,根除灾难祸害,永远停息战乱。皇帝英明圣德,经略治理天下,视听处事不怠。谋划树立大义,设置各种器械,都有显著标志。臣子尽职守分,各自明确权限,政事都无嫌疑。民众移风易俗,远近同一法度,终身绝无过错。常职已经确定,后代遵循先业,永远继承圣治。群臣赞美功德,称颂圣人伟绩,请求刻石之罘。

事后不久,就前往琅邪,经过上党回到京城。

三十年,没有特殊的事情。三十一年十二月,把腊月的名称改为“嘉平”。赏赐给民众每一百户六石米、二只羊。始皇帝身着便装在咸阳暗中巡视,和四名武士一起,夜里出来,在兰池宫遇到盗贼行刺,被置于危险的窘迫境地,武士击杀了盗贼,在关中地区进行了二十天的大搜捕。米价涨到一千六百钱一石。三十二年,始皇帝前往碣石,派遣燕人卢生寻求仙人羡门、高誓。在碣石城门刻立碑石。拆毁了内外城墙,挖通了堤防。刻石的碑文是:

皇帝发动军队,诛戮无道君王,为了平息叛逆。武功消除暴逆,文治平复无罪,民心全都顺服。按功颁行赏赐,德泽遍及牛马,皇恩肥育国土。皇帝奋起神威,以德兼并诸侯,开始一统太平。拆除关东城郭,挖通河川堤防,铲平四方险阻。地势既已荡定,百姓再无徭役,天下全都安抚。男子乐于田作,妇人修治女红,事事各有秩序。恩泽广覆各业,合力奋勉耕田,无不安居乐业。群臣颂称功烈,请求刻立此石,永垂后世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