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欧洲:和平不保(第4/6页)

相较于英国,德国是一个工业后发国家。但是,在19世纪后叶的几十年里,德国工业迅速迎头赶上,并于1900年超越除美国外的所有早期竞争国家。德国大型企业可以借助国立技术大学提供的源源不断的开拓进取、吃苦耐劳的技术人才,将科技助力打造成企业发展的基石。而且,德国公司无论大小,也不会像英国对手那样沉湎于殖民地或势力范围提供的专属市场;他们会更重视市场营销,更愿意为员工的培训投资,更善于运用规模经济的原理。基础研发和实践推广相结合是德国企业的独特优势,而其规模庞大、功能齐全的银行业的跨国经营也早已解决前期发展面临的资金缺乏问题。

钢铁产量曾经是经济实力和战争潜力的晴雨表。德国的钢铁产量从1880年的410万吨上涨到1900年的630万吨至1913年的1760万吨。英国则远远落后于德国:其钢铁产量从1880年的800万吨下跌到1900年的500万吨至1913年的770万吨。美国的钢铁产量也不容忽视:从1880年的930万吨上涨到1900年的1030万吨至1913年的3180万吨。相比而言,法国、俄国、奥匈帝国、日本和意大利的产量则显得微不足道。能源消耗量也是彰显工业实力的晴雨表。德国在1880年的能源消耗量只有英国的一半,而到1913年两国的能源消耗量则相差无几。按照就业人口、投资和产值来算,在工业发展潜能总量上,德国在1913年已经超越英国,而美国是冉冉升起的世界一极。三国指数比较的结果为:美国298.1,德国137.7,英国127.2。

各国的军事实力和人力资源排名却与工业指数的排名大相径庭。截至1880年,德国常备步兵、水兵42.5万,而俄国有79.1万,法国有54.3万,英国有36.7万。到1910年,德国常备兵力增长至69.4万,法国人口少,兵力却达到惊人的76.9万,英国为57.1万,美国为12.7万。在海军吨位方面,英国依旧保持传统的老大地位,但是其他国家与之的差距明显缩小:1880年德国海军吨位总计8.8万吨,英国则为65万吨,法国为2.7万吨,俄国为20万吨,美国为16.9万吨。到1910年,德国海军吨位增至96.4万吨,而英国也增至217.4万吨,法国增至72.5万吨,美国增至82.4万吨,日本增至49.6万吨。言下之意,德国的钢铁产量虽然领先于欧洲其他国家,但是在军事实力方面仍然远远落后。尽管海军大臣提尔皮茨1897年便启动了雄心勃勃的长期造舰计划,海军舰船也确实得到了快速扩充,但最终也只勉强达到英国海军吨位的40%。

在英国身陷南非布尔战争(1899—1902)的泥潭中时,英国外交部急欲同英王的“德国小弟”结盟,然而德皇却迫于激愤的民意未能强行推动这一盟约。英国转而在1904年与法国缔结《友好协约》(Entente Cordiale ),结束了自己一向奉行的外交与战略孤立政策。起初,这一协约用于解决英法两国在殖民问题上的纠纷,如两国为埃及南部而发生冲突的法绍达事件,不过这项《友好协约》很快演变成遏制德国扩张的武器。英国领导人早就表现出他们在维系欧洲均势方面的无能为力和半推半就,现在却主动带领英国卷入欧洲大陆联盟体系,将他们拼命维持的大英帝国不知不觉地推入火坑。这对英国、德国来说都是悲剧。

德国领导人还远未有什么谋取世界霸权的战略规划,但是英国和法国却认为他们正在酝酿一项总体战计划。在1905年第一次摩洛哥危机期间,法国收紧了对北非的控制,威廉二世却派遣一支特遣舰队远赴摩洛哥丹吉尔港公开支持摩洛哥独立。他想要提醒法国人,德国现在很强大,而俄国在1904年日俄战争惨败后非常虚弱,因此法国人最好给予德国一部分法属殖民地作为补偿。在随后的阿尔赫西拉斯会议上,德国的确满意地得到了一部分法属非洲殖民地,不过代价却是协约国集团的加速形成。1907年,英俄两国就远东利益以及伊朗、阿富汗问题达成和解,暂时停止英俄两国对中亚的“大博弈”,俄国因而成为协约国的一员。英法俄“三国协约”无疑从地缘政治上强化了对德国的钳制,而德国政府和百姓对这个所谓的“包围圈”气愤不已。无论从军事理论上还是从传统欧洲外交角度上评判,这个包围圈都是不明智的。不过,德国外交却强硬地回应:“凭借德国的强大国力,德国人民感觉不需要任何联盟,也没必要迁就任何一方。”正如英国史学家A. J. P. 泰勒(A. J. P. Taylor)所说,协约国是否建立过针对德国的“包围圈”是有待商榷的。美国外交家和历史学家乔治·凯南(George F. Kennan)则在其著作《俾斯麦之欧洲秩序的衰落》中提出另一种观点:他认为法俄两国的外交政策自19世纪80年代起便开始趋同,他们都意图改变欧洲格局的现状,推翻因1871年德国诞生、哈布斯堡王朝衰落而出现的欧洲新秩序。刀锋直指同盟国集团的协约国集团形成,并最终打破了欧洲均势,欧洲格局因此难以风平浪静。另外,在同盟国内部,奥匈帝国一向孱弱不堪,而协约国内部,被国内革命弄得心力交瘁的俄国也难当大任。因此,两大对立阵营都不约而同地希望尽早开战而不是推迟战争,担心某个成员国可能会在大战爆发前便撑不住而草草地崩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