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第23/26页)

注312 圣安师这里所说的十大财主,除天宝金店确在廊房头条、同仁堂乐家老店确在鲜鱼口之外,其余均无考。

注313 清代山西亢氏,即山西平阳府(今临汾)亢氏,堪称山西首富。邓之诚《骨董琐记全编》卷三“富室”称:“康熙时,平阳亢氏,泰兴季氏,皆富可敌国,享用奢靡,埒于王侯。”亢氏是大盐商,也是一个资本雄厚的大典当商,又是大粮商。北京资本最多、规模最大的粮店,就是亢氏在前门外开设的粮店。但所谓专做干货一说,暂无考。

注314 康百万也确实存在,“康百万”是明清以来对河南巩县康应魁家族的统称,该家族上自六世祖康绍敬,下至十八世康庭兰,富裕了12代400多年。明、清时期,康百万、沈万三、阮子兰被中国民间称为三大“活财神”。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携带光绪逃离北京前往西安,后又返京,路过巩义康店镇时,康家掌柜康鸿猷向清政府捐资一百万银两,慈禧太后赐给他“康百万”封号。但关于康家是仵作一事,则无考。

注315 玛哈噶喇庙,即普度寺。最初为清多尔衮时期的摄政王府,位于南池子东侧南宫旧址,南宫在明代时为皇城东苑,明景泰年间,明英宗朱祁镇曾囚禁在此,多尔衮利用了重华宫旧址,摄政王府宏伟壮丽,甚至超过了皇宫。多尔衮被定罪削爵后,该府邸随废。到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皇帝下令将旧睿亲王府改建成玛哈噶喇庙。乾隆四十年(1776年)又重新修葺扩建。1776年,乾隆将该寺赐名“普度寺”。

注316 这里所说的鲜鱼口位置有误。鲜鱼口在前门大街路东,廊房头条在前门大街路西。

注317 查慎行《人海记》:“永乐初,北京四门、钟鼓楼等处,各盖铺房店房,召民居住,召商居贷,总谓之廊房。视冲僻分三等,纳钞若干贯,洪武钱若干文,选廊房内居民之有力者一人,签为廊头,计庸纳钱钞,敛银收买本色,解内府天财库交纳,以备宴赏支用。今正阳门外廊房胡同,犹仍此名。”(陈宗蕃:《燕都丛考》,496页。)可见圣安师所说并非虚言。

注318 民间一般都说药王爷的生日是农历四月初八,财神爷的生日是农历七月二十三,不知是圣安师的口误还是另有所据。

注319 关于解放初期北京市向内蒙古和西北各地的移民,情况大致如下:1949年8月北平市首届各界代表会议通过《疏散人口案》,各区成立疏散人口指挥部。1950年4月,当时的十六区向察哈尔、绥远两地移民22户76人,参加开荒生产。1955年4月,各区成立移民办公室,进行重点摸底、宣传动员,向甘肃、青海移民。1955年7月12日北京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劳动局、市粮食局联合成立北京市人口办公室,开始进行减少本市闲散人口的工作。1956年全国有组织进行移民的工作正式开始,当年便从山东、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和上海向黑龙江、甘肃、青海、江西、内蒙古、新疆移民433000余人。但在北京市,移民工作进展缓慢,7月移民工作停止。1959年依据市人委批转市民政局《关于返京移民处理意见请示》,对返京移民进行了动员和安置。可参见拙著《中国知青史》(初澜)第二章,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年版;《当代北京大事记》,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年版,80页及《北京市海淀区志·第15编·民政》,北京出版社2004年版,384页等。但无论时间、人数及具体情况,记载都支离不全。

注320 大理寺确实是审案的,是负责审核天下刑名的机构,始设于北齐,隋唐以后皆沿其制。

注321 据“文化大革命”前的1964年的报道,北京当时对外开放的教堂、寺庙共11处。即天主教南堂、东堂,基督教米市堂、缸瓦市堂、珠市口堂,佛教广济寺、雍和宫、法源寺、通教寺、大钟寺和道教的白云观。见《当代北京大事记》(1949—2003年),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年版,196页。

注322 这里说的土地庙,即都土地庙,北京最大的土地庙。位于广安门内而非门外。明清时期农历每月逢三均有庙会开市,以出售竹、木、藤制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