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第22/26页)

注294 黄咏霓(1905—1986) ,艺名雪艳琴,女,回族,济南人。中国京剧第一代女伶。8岁时从师靳国瑞学青衣花旦,后拜张采林为师。1925年后常搭崇雅社、庆麟社、奎德社坤班演出。建国后入中国京剧院。1960年后调中国戏曲学校(后改为中国戏曲学院)任教师、艺术顾问。

注295 “云里飞”是天桥“八大怪”之一,名白宝山。其父白庆林,艺名“老云里飞”,从清末就在天桥设专场演出。侯宝林、郭全宝学唱的京剧很多就是在“云里飞”那里打的基础。

注296 小蘑菇,即常宝昆(1922—1951),相声名宿常连安长子。1951年赴抗美援朝战场慰问演出时牺牲,年仅29岁,死后被追认为烈士。

注297 王世仁主编:《宣南鸿雪图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年版,36—37页。

注298 档案号05-0277-032。

注299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善本部藏抄本八册一函。按:该套文件共两份,另外还有一份为《六城寺庙清册》,二书均未注明刊本出处和发行时间,根据内容推测,前者(即八城)应该刊行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前后,而后者(即六城)是雍正朝作品。该清册对于每城佛寺与道观的坐落位置、住持姓名、是否官修,都有具体登记。对有些庙宇被定为官修的时间和官府给予的银两也有注明。

注300 虚云与太虚、弘一三位法师一道,被并称为近代佛教的三大高僧。按,1959年11月胡适在台湾大学做了一个演讲,提到根据他对地方志的考证,发现其中并无虚云父亲在当地做官的记录,虚云所谓120岁的年龄与事实不符,从而证实《虚云和尚年谱》的初版史实有误。并因此在佛教界引起轩然大波。详见陈进国:《胡适与〈虚云和尚年谱〉的一段公案:以〈辟胡说集〉为讨论中心》,载《台湾宗教学会通讯》第7期。

注301 报房胡同位于东城区西南部,东起东四南大街,西至王府井大街,在明朝时称为豹房胡同。胡同里曾有一座法华寺,1860年,恭亲王曾在此处与英国人谈判;戊戌变法前夕谭嗣同曾去法华寺找过袁世凯。但与圣安师这里所说三官庙究竟是何关系,不详。

注302 蓝旗营位于海淀区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之间,清代是圆明园八旗之正蓝旗的营房,现已将居民全部搬迁,修建起北大、清华的教师宿舍。参见拙作《老北京人的口述历史·城郊编》司文琴女士的口述。

注303 这个被服厂在北京人的口述中被多次提起,如拙作《老北京人的口述历史·内城编》胡秀清女士口述就曾提到这个她在那里工作多年的军服厂。

注304 河北省枣强县,地处石家庄东南,与山东省接壤。

注305 估衣,一般指市场收卖的旧衣或原料较次、加工较粗的新衣。

注306 柏林寺是石家庄周边最著名的佛教禅寺,位于距石家庄45公里的赵县。石家庄的大商场当然不在赵县,但圣安师是出家人,提到石家庄便想到柏林寺也情有可原。

注307 关于龙泉寺与龙泉孤儿院,参见陈宗蕃《燕都丛考》:“黑窑厂之西有龙泉寺,寺为元代古刹,经明万历间改建,清时重修,益形扩大,遂为缁流挂锡之所,素称八大长住之一,为北京有名之大寺。清末该寺住持僧觉先,因北京孤贫子弟失教育者甚多,发愿设立慈善处所,以教养此项孤儿。因向各方筹集款项,在该寺设立孤儿院,现已十余年矣,成绩颇有可称……北京成立之慈善教育机关,当以此为先导也。”664—665页。

注308 《六祖坛经》,中国佛教禅宗典籍。亦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简称《坛经》。禅宗六祖惠能说,弟子法海录。

注309 这是佛学的说法,抄近,指的是抄近路,精进一词亦常见于佛学中,意思为努力向善向上,放逸刚好与之相反,是以三善根及精进为体,有防恶修善的功能。对一切善法肯认真负责,精诚集中,故名不放逸。蒙精进,意即得到精进。

注310 虚云来北京的时间是1952年9月,驻锡广化寺,当时在京的佛教界人士纷纷前来参礼,极一时之盛。

注311 关于虚云法师的真实年龄,参见本书第320页的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