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第24/25页)

注240 什坊院位于东城区东南部,东起北总布胡同,西至朝阳门南小街。乾隆时称十方院,宣统时称什坊院,1965年起改为盛芳胡同。

注241 包衣为满语的booi,即“家人”“家的人”,如今多被误解为奴仆、奴才,殊失本意。

注242 肃亲王豪格是清朝第二代皇帝皇太极的长子,为清代八家铁帽子王之一。架松坟地葬有第一代肃亲王豪格,还葬有最后一代肃亲王善耆,即金璧辉(川岛芳子)之父。其地因有几棵遒劲、盘曲的松树,须由架子支撑而得名架松。详见拙著《老北京人的口述历史》(下)白四口述。

注243 冯其利:《清代王爷坟》,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版。

注244 恩丰仓与仓杨家在旧日京城都确实存在。恩丰仓,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下旨在东华门外护城河边空闲围房中选用70间设立藏仓廒,用于存贮太监应领米石,赐名恩丰仓(见光绪朝《大清会典事例》卷1182),隶于内务府。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被洗劫一空。至于仓杨家,旧日也是北京一个家有百口、人丁兴旺的大户,但管理的不是恩丰仓,而是禄米仓,此说法见于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老胡同的传说——风雨禄米仓》的解说词。持此询之戴先生,他说他外祖父为恩丰仓仓吏绝对没错,但仓杨家在北京未必就仅此一家,他家是西城仓杨家,但还有可能有别的仓杨家,也可以有两家三家甚至多家,看仓而姓杨的就都可以唤作仓杨家,就像他家被称为邮局戴家,但北京城还有邮局李家,这不矛盾。他说得也有道理,故照录于此。

注245 养马营还分东养马营与西养马营,这里说的是西养马营,位于今复兴门北金融街一带,已不存。

注246 小关、豹房均位于朝阳区,今北四环中路北部,现已划入奥林匹克公园占地范围。

注247 这里指的是1924年北京政变时冯玉祥将末代皇帝溥仪驱逐出紫禁城一事,老北京人都将此举称为“逼宫”。北京政变,参见前面吴定寰口述的注释,不另述。

注248 1912年2月10日清帝颁布《逊位诏书》,宣布退位,同日,南京国民政府与清朝皇室签订了《优待条例》,其中内容有:一、大清皇帝尊号不废,民国政府待之以外国君主之礼;二、民国每年拨四百万元供皇帝支出;三、皇帝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四、清王室的宗庙陵寝,永远奉祀,并由民国派兵保护;五、德宗(即光绪)崇陵所有产用经费由民国支出;六、宫内执事之人,继续留用,唯不得招阉人;七、皇室私有财产,由民国派兵保护;八、禁军编入民国陆军。 除上述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之条件八条外,还有清皇族待遇之条件四条,及满蒙回藏各族待遇之条件七条。北京政变后,冯玉祥单方面将其废除。

注249 肃王,即肃亲王善耆。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光绪帝和慈禧太后从北京仓皇出逃,行抵大同时,慈禧命善耆回京,会同庆亲王奕劻、大学士李鸿章办理善后事宜。善耆回京不久,结识了在日军中担任翻译官的川岛浪速,在川岛浪速等人支持下,根据日本警察法和北京城的现状,编成巡捕队,就是日后北京警察的滥觞。

注250 拨什库为满语bookū,即领催,八旗小官,司文书、粮饷等事,并非如戴先生所说是大宅门。

注251 这里指的是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光绪帝和慈禧太后从北京仓皇逃往西安一事。由于此年是农历庚子年,史称庚子事变。

注252 大郊亭地在北京东南郊,今东四环东侧、广渠路南。解放后曾是北京焦化厂、化工厂的集中之地,戴先生后面也提到他家的坟就是建化工厂时迁走的。

注253 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接见红卫兵是在1966年8月18日,即“八一八”。“四人帮”被打倒是1976年10月,两年后是1978年。

注254 殃榜,北京旧俗,某人病故停在床上,就请阴阳先生来批“殃榜”,上写死者生卒年月,何时入殓,何日出殡等。

注255 呼麦,是蒙古族特有的一种古老的喉音演唱方式。运用特殊的声音技巧,一人同时唱出两个声部,形成罕见的多声部形态。这种演唱技巧在我国已经绝迹多年。我于1997年春天在美国加州的圣芭芭拉,曾听过俄罗斯联邦图瓦自治共和国的一个正在美国巡演的“太阳风轮”演唱组的一个演唱会,表演者为四名男子,我为那种从未听到过的天籁之声深深倾倒。回国后询之中央民族大学音舞系的高娃老师,才对呼麦有了一点初步知识。近年来呼麦的演唱在国内已经重新复活而且颇为流行,甚至还青出于蓝地有了女声呼麦,但几年前我为戴鑫英先生做访谈时还没有这一番热闹光景,所以我听到他的现场演示时还是很惊讶的,虽然他会的很简单,专业人士认为还达不到演出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