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道家思想与道教(第5/13页)

二、道教思想底形成

原始的道家思想底梗概,既略如上述,现在我们当研究道教与它有什么关系。“道家”具说当作“道德家”,因为他主张弃绝仁义返到自然的道德生活。老庄底思想只代表道德家底思想,本与后来的道教没有直接的关系。道教思想远源于术数和巫觋底宗教,到后来才采用了道德家底玄学。

道教底成分非常复杂,我们从宗教与思想方面可以明白地回溯到它底许多根源。今将道教底源流先列出一个简表,再依次略说一下。

[加入图表]

在先秦时代,最初与道家思想结合,成为道教底宗教教义底便是阴阳家。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此其所长也。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前汉·艺文志》)

这就是历来传说底阴阳家底来历。阴阳家底首创者据说是邹衍。他约生于公元前四世纪,稍后于孟子底时代。司马迁记孟子之前后,齐有三驺,邹忌在孟子前,其次为驺衍,在孟子后。“驺衍睹有国益浮侈,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于身,施及黎庶矣,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先序今,以上至黄帝,学者所共术。大(次)并世盛衰,因载其 [造字。是示字旁加一个“几”。见153]祥度制,推而远之,至于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史记》卷七十四《孟子荀卿列传》)

阴阳底说法是驺衍时代底流行思想。《易》“十翼”与《庄子》书中说阴阳底地方很多,

驺衍所用来立一个学派,所增底是他底推尊黄帝,笃信 [造字同上。]祥和五德转移等等主张。阴阳家推尊黄帝,后来与道家对于事物消长顺逆之理参合,而成为秦汉间最流行的“黄老道”底要素。“牵于禁忌,泥于小数”,信于 [同上造字。]样,是黄老道底特点。阴阳思想是道家成为道教之枢纽。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说:“尝窃现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道家使人精神专,动合无形,瞻足万物。其为术出.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至于大道之要,去健羡,绌聪明,释此而任术。夫神大用则竭,形太劳则蔽,形神骚动,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 [注释:八位谓八卦之位。十二度即十二次,谓日月交会所在底星次。《书·尧典传》:“寅日析木,卯日大火,辰日寿星,巳日鹑尾,午日鹑火,未日鹑首,申日实沈,酉日大梁,戍日降娄,亥日娵訾,子日元枵,丑日星纪。”]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则昌,逆之者不死则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夫春生、复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道家‘无为’,又回‘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故曰‘圣人不杇,时变是守’。”从司马议底评论中,我们可以看出道家与阴阳家同主“大顺”之道而以“因循”为用底。阴阳底教义在道教里头极其重要,几乎没有一样宗教行为不与它有关系。

占道教思想与中国的人生观底大部分,次于阴阳,就是五行说。五行或者也是阴阳家采用旧说或从当时一般的“五德转移,治各有宜”底见解加以符应底说法而来。“五德转移”即五行相生相克底说法。在《庄子·外物》、《说剑》,《鹖冠子·夜行》,《墨子·经下》、《贵义》等章都有阴阳五行之说,而《贵义》所记很足以代表驺衍以前民间对于五行与实际生活底关系底见解。

子墨子北至齐,遇日者。日者曰:“帝以今日杀黑龙于北方,而先生之色黑,不可以北。”子墨子不听,遂北至淄水,不遂而反焉。日者曰:“我谓先生不可以北。”子墨子曰:“南之人不得北,北之人不得南,其色有黑者,有白者,何故皆不遂也?且帝以甲乙杀青龙于东方,以丙丁杀赤龙于南方,以庚辛杀白龙于西方,以壬癸杀黑龙于北方,以戊已杀黄龙于中方,若用子之言,是则禁天下之行者也。是卧心而虚天下也。子之言不可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