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道家思想与道教(第4/13页)
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不为福先,不为祸始。感而后应,迫而后动,不得已而后起。去知与故,循天之理。故无天灾,无物累,无人非,无鬼责。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不思虑,不豫谋。光矣而不耀;信矣而不期。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神纯粹,其魂不罢。虚无恬淡,乃合天德。(〈以庄子·刻意》)
这与《易》所谓“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同一意义。所谓感应就是在虚无恬淡中理会造化循环之理,既然知道这个现象,事物底成毁自不能有何影响,来扰乱我底心神。
凡一种事情底成就皆有它底来由,并非由于一朝一夕之故。所谓“成功”或者是从许多失败积下来底,或者是从许多小成功结成底。积涓滴成海,积沙石成山,积愚成智。但海有时也会枯,山有时也会平;今日之智,未必不是将来之愚:故成海成山成智底“成”只是相对的话,绝对的成就究竟不能得着。道之所以大,在乎虚空不积,虽积而不见,不理会其积。老子说:“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十一)车行因于毂之虚空,而毂底自身并没有车底功用。庄子更申明这个意义。
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体则虚,虚则实,实者伦矣。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天道》)
原始道家底“长生说”并非恋世主义,只是要随着造化底玄机运转,自然能够年寿永久。人所以会衰老底原故是由于忧患;忧患由于心不虚静恬淡,一味去求知。这个“知”,与上头知白守黑底“知”不同,乃我们底心对于事物底解释,即是平常所谓“知识”与“智慧”。从我们心中或经验中所生底知与智并非真的,故应当舍弃掉。道在于无,有心则非,吾人求知,均赖心识,故欲去知,先当虚心。人所以求知底原故,必是由于一种成法不适宜,欲知其所以然,进而求其处治之方。在这种情形底下才会产生圣人。圣人之生在于道德沦亡之后,而仁义底建立,权利底分别,都是知所以处置当前的情境底结果。但是,“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十八);智本以防害,而害反因之而彰,仁本以成德,而德反由之而坠,仁义智慧究竟是靠不住。社会越知道防止盗贼底方法,不见得就能把盗贼扑灭,有时反可以养成他们的机巧。知本是靠不住,又是一件无底止的事,纵使用一生底心力去探求也不能有多少把握,甚至产出许多烦恼来。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以(《庄子·养生主》)
自然底道本是大智,不必用人心去思虑知觉就能够使生活安适,寿命久长。故老子以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十九)。大道具有无限知识,可是永远没曾表示出来,天地所以能够长久地存在也是在此。人如能效法天地,就可以长生了。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庄子·知北游》)
知愈多,性命愈疲,故圣人治国务使人返朴还淳。人生底最大困难是在生活底机械化。用知愈多,则是非、取舍、去就等等愈明,而机械愈繁。所谓“经常”或“法则”,都是社会积了许多经验知识才能成立底。但社会一有了这些机械的法则,人们便不能自由,必要时常受它底辖制。机械的生活,总一句说,都是知底毛病。所以我们要由自然得着解放。自然是不立何等法则,不有何等知识底。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暇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老子》二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