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重回现场(第19/26页)

3月21日上午10时,中方使团登岸,住到引接寺内。

下午2时30分,第二次谈判举行。双方围绕停战问题展开辩论。

日方首先提出了停战条件,由伊藤博文亲自宣读:1.日军占领大沽、天津、山海关,上述三地的中国军队须将一切武器、军需品交给日本军队;2.天津、山海关之间铁路交由日军支配;3.停战期限内中国负担日本军事费用。

李鸿章听后大惊失色,连呼“太苛刻了,太苛刻了”。大沽、天津等乃京畿要地,如让日本人占领,那北京将岌岌可危。他勉强稳住情绪,问:“大沽、天津我国驻有很多军队,日军占领此地,我们的军队驻到哪儿去?”

伊藤答:“那还用说,当然送往贵国认为合适的地方。”

李鸿章又问:“天津除有驻军外,还有众多官署。如果你们占领了,各官署能否照原样保护?”

伊藤不耐烦地回答:“这些细节,可另行商议。”

李鸿章:“这件事关系重大,请允许我方作充分考虑后再答复。”

伊藤:“多少天?”

李鸿章:“一个礼拜后?”

伊藤:“太久。”

李鸿章:“4天后答复如何?”

伊藤:“越快越好,我的意思是限3天内答复。”

李鸿章:“只有听从阁下意见。但条件如此苛刻,实在难办。”

伊藤:“阁下认为苛刻,是因为我们各自意见不同,那我只有表示遗憾了。”

下午4时20分,会谈结束。双方各自离席。

当晚,李鸿章向总理衙门电告了日本的停战条件。同时,他也给在天津的家眷发了封密电,告知:“不允停战,家眷速行。”

李鸿章的电文送达北京。光绪见了大惊失色,立即求见慈禧太后。慈禧以生病为由,没有面见。于是光绪只好命军机大臣孙毓汶、徐用仪前往各国驻华使馆商议办法。各方使馆一致认为应先了解日方的议和条款,再作打算。清政府也怕再僵持下去影响和谈,便电告李鸿章将日方停战条件“暂置勿论,向日索和议之条款”。

这份电报于23日下午6时35分发到马关电报局,但却被日方扣押至24日中午才送到李鸿章手中。此时,距第三轮谈判开始仅剩不到3个小时了。

刺杀

李鸿章渐渐苏醒过来,他嘱咐随员将换下的血衣保存下来,不要浣洗。面对袍服上的斑斑血迹,他不禁长叹:“此血可以报国矣。”

3月24日下午3时,第三轮谈判在春帆楼继续进行。

李鸿章首先表达了先议和后停战的意思,正中伊藤下怀。伊藤看了日方的复文后,用日语与陆奥宗光商量了很长时间,又再次对复文的英文本、汉文本看了一遍,然后问李鸿章:“停战谈判,中堂是否打算搁起不提?”

李鸿章答道:“暂且搁起,我来时专为议和起见。”

谈判快结束时,伊藤有意无意地突然提起了台湾问题:“我军已向台湾前进……台湾究竟住有何等人民?”

李鸿章听后面露惊愕。他深知日本素有侵占台湾的想法,便想用英国向日方施压,“贵国若占领台湾,英国将不能置之不理”。

不料伊藤不为所动:“英国现局外中立,没有任何干涉的理由。”

李鸿章:“英国虽然中立,但台湾与它自身利害攸关。”

伊藤边笑边说:“利害攸关的不是英国,而是你们吧。”

李鸿章:“不是,因为台湾接近香港。”

伊藤不耐烦地答道:“不只是台湾,你们国家版图内任何部分要想割让,其他国家都无权干涉。”

下午4时15分,谈判结束。双方约定次日上午10时会晤,开始讲和谈判。李鸿章神情疲惫地走出春帆楼,坐上蓝色“驾笼”小轿,返回驿馆引接寺。其他代表团成员乘坐人力车在后跟随。

从春帆楼经阿弥陀寺至外滨町的道路两旁人山人海,大家都争看赫赫有名的李鸿章。日本警察沿途设岗,严密警戒。当小轿转过外滨町,距引接寺所在地的山坡脚下不足60米时,忽然从胡同中冲出一人,在距李鸿章的轿子不足2米时,他举手枪向轿中射击,李应声倒于轿内。随员们急忙上前探视李的受伤情况。李受枪击时,戴着眼镜,眼镜稍低。子弹穿过左边镜片,击中李鸿章左面颊,血流不止。破碎的镜片落在李的衣襟和轿子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