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戒石鉴镜(第6/17页)

大清也有明白人,顾炎武就说过:“人皆患吏之贪,而不知去贪之道,人皆喜吏之清,而不知致清之本。必欲去贪致清,在乎厚其禄均其俸而已。”但洋海关的种种优越待遇,却是当时其他机构所不能及的,也无力提供的。

若有人敢贪污,就会受到连坐处分,使敢于试法者望而却步。洋海关有着严密的税款完纳和呈报制度,每个业务流程和环节都不可能集于一两个人完成,使报关商人与海关关员相识相熟的程度降低到最小,即使有贪念的职员都无机可乘,想贪而贪不到。

赫德既然敢对亲王许诺,要保证洋海关的纯洁性,必然要彻底整治贪腐行为。他在《局外旁观论》中写道:“(我中国)制度本极精详,而日久尽为虚器。”因此,监督从他本人做起,这样就没有人可以不受监督,也没有事可以暗箱操作。此外,他多次强调制度的执行力,如果发现哪个职员不检点,一旦上报税务司,必然一查到底,绝不手软。端的是反腐倡廉严抓不懈,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所以,洋海关各级人员无人敢越雷池,那个悲催的关员可以说一不小心,便生生将金饭碗给打碎了。

再来看看洋关是怎样用人的。与常关一向的任人唯亲不同,赫德统治下的海关,在全球范围内公开选拔招考。每一个新人的录用都慎之又慎,并按考试成绩和有无发展前途的次序录用。赫德多次发话:“不够格的一个也不要,就是总税务司的儿子也不例外。”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他的广州牧师朋友希望赫德能够为其儿子乔治?俾士安排一个职位。赫德虽然碍于朋友的面子不好推辞,但他要求小俾士到海关伦敦办事处报名参加考试。赫德也的确把乔治?俾士的名字列在寄给金登干的推荐报考名单之中,同时他也捎去了一张字条。不过,字条上面赫然写着——“谁不符合我们的条件,就不录用”。结果,这位在伦敦大学深造过的毕业生不幸落榜了。可是,更多的出自哈佛、耶鲁、牛津、剑桥的高材生却被赫德罗致麾下。

赫德也清楚,他之所以这么清正廉洁,除了个人修养,更有外在因素,一是前任的前车之鉴提醒他,清廷是绝不允许他犯错的;二是英国政府视海关为对华关系的基石,他的任何贪腐行为都会有损祖国利益;三是俄、法、德等国对海关总税务司宝座虎视眈眈,就等着他出丑闻,“便可取而代之”。于是,赫德不得不模范地遵守他自己亲手制定的一项项规定,一个带头奉公守法的海关首长,就这样在制度的藩篱下成长起来,以至于恭亲王奕?禁不住感叹,“要是我们有一百个赫德就好了”。

杰出的人物无法复制,有一个赫德已然足够。因为,他的确没有辜负恭亲王的殷切希望。1899年,海关税收达到了惊人的三千万两白银,比他入主海关时的六百万两,翻了五倍。赫德管理下的海关创造了一个神话,几乎占了清政府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而在这漫长的36年中,整个海关所发生的贪腐弊案,只有区区五起。

可是,一花独放不是春,再多的银两也无法填补这个帝国的千疮百孔。就在1898年,恭亲王怅然离世,他苦心经营几十年的“洋务新政”(洋务运动),随着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黯然收场。

这样的结局,赫德始料未及。他更没有想到的是,这场他曾经无比看好全力辅弼的变革,会被后世的学者揶揄为“跛足运动”。不过,相较晚清衙门的腐败成风,无官不贪,洋海关却能做到廉洁高效,赫德也算对得起恭亲王与大清了。

民国反腐“肌无力”(上)

法制悄然起步

民国鼎革,共和肇建,作为创建者,孙中山痛恨贪腐,决心肃清之。他从宣誓就任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那一刻起,就开始致力于构建反贪腐的机制。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表示,南京临时政府将以“诚挚纯洁之精神”,施行廉洁、统一、合理之财政政策和措施,“此后国家经费,取给于民,必期合于理财学理,而尤在改良社会经济组织,使人民知有生之乐。是曰财政之统一。”革命初成,新政肇始,领导人抱有清明吏治、振兴政权的决心和信心。依据三权分立原则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试图减少因没有制约而滥用权力的贪污腐败行为的发生,较好地体现了民主、权力的制衡及廉洁、反贪的精神。无奈新政苦短,革命党人的一腔抱负未及实施,也无法检验其是否适合中国,短短的三个月后,孙中山被迫让位,一切反腐条文皆成故纸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