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疑案迷踪(第5/21页)
此时真相开始显露了,如果顺藤摸瓜查下去,证实郑贵妃伙同外戚要谋害太子,万历帝再宠爱郑贵妃,恐怕也不好偏袒。此时,最害怕真相的是皇帝。这个真相一旦大白于天下,案子牵扯到太子、贵妃和皇帝,这将太子和皇帝、贵妃的矛盾摆到天下人面前,这将带来多大的危机!大明最高当局可能会发生地震,以当时大明文臣党派林立、攻讦为常的习气来看,不知有多少人会利用这个案子兴风作浪,大明朝廷从此永无宁日。而万历帝已经当了四十三年皇帝,来日无多,他可不想在混乱中交班。
可具体办案的一些中层官员,他才不考虑这个层面的问题,他们只想索真相、求公道,尤其是言官,就是靠这个博得声名的。于是皇帝只能亲自出面,召见太子,并让内阁大臣方从哲以及其他文武百官站在旁边做见证——万历久居深宫多年,此番走到台前,说明他是何等的重视。皇帝拉着太子的手说:“此儿很孝顺,朕十分喜欢,如果有别的意思,不就早立别人呢?外臣心怀何意?动辄用流言离间朕父子!”同时,他还把太子生养的三个孙子叫到跟前,让各位大臣看,然后说:“朕的孙子都这么大了,还有什么可说的。”并要太子心里有什么话当着群臣全说出来。
皇帝都把话说到这个份上,太子心领神会,马上表态说,那个疯疯癫癫的案犯要马上处决,不能再拖了。并对众大臣讲,我们父子十分亲爱,你们外臣议论纷纷,如此只能使他们成为无君之臣,使我成为不孝之子。
当事人都这么说了,这案子哪还有继续追查下去的必要。皇帝谕示刑部,明确给案子的处理定调,说张差是个疯疯癫癫的奸徒,闯入东宫伤人,罪在不赦,立即处决。太监庞保、刘成严加提审,明确定罪,不许牵连他人。
梃击案和妖书案一样,真相让位于政治稳定。托克维尔曾说过,美国任何一个政治问题,最后会演变成司法问题。而在明朝的中国,司法问题往往如此演变成政治问题,最终的解决方式遵循的不是司法模式而是中国式的政治手段。但这种换来的稳定只能是暂时的,万历帝利用皇权强行平息下来,可在他死后,果然这案子一再被翻出来,引发政局动荡。牺牲真相得来的政治稳定从来就不可能是真正的稳定。
顺治皇帝出家迷雾
清军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顺治皇帝,于1661年驾崩时,还不满24周岁。
正当盛年的顺治皇帝突然驾崩,不免令人生疑。很快,另一种说法就在民间流传开来——顺治皇帝实际上并没有“驾崩”,在他的清东陵孝陵中,只有一副空棺,而真正的顺治帝,却是看破红尘,出家为僧了。
关于“顺治出家”的传闻,从一开始就甚为流行,后来又不断地被“添加”新的“内容”和“证据”。
一、清初著名诗人吴伟业的《清凉山赞佛诗》有“房星竟未动,天降白玉棺”一句,相传就是隐喻董鄂妃去世后顺治皇帝因过度伤心而看破红尘、“西行”到清凉山(五台山)出家的故事。
二、据说顺治皇帝的儿子玄烨也就是康熙皇帝后来六次西巡,其中有五次都去了五台山,其目的就是为了去寻找和探望父亲。
三、“庚子之变”时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西狩”(逃难)至五台山,五台山和尚找出了许多贵重的器皿来招待他们,而这些器皿都是宫廷的御用之物。由此有人猜测,这些御用之物可能就是顺治出家时带到五台山来的。
四、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在日记里记载了他在北京西山见到的一首题板诗,此诗出语真率,不事雕琢,口吻很像传说中念断凡尘、弃江山社稷于不顾的顺治皇帝,例如“我本西方一衲子,因何流落帝王家。十八年来不自由,江山坐到我时休。我今撒手归山去,管他千秋与万秋”等(《翁同龢日记》)。
要说以上这些证据,仔细考究起来似乎有很多的不确定性,然而,关于顺治出家的传说,就是在这么多的不确定性中流传到现在,还不断地被写入小说、剧本,搬上电视。其实,谜之所以会成为“谜”,主要还在于事情本身的扑朔迷离。如果考察顺治帝的生平,他的确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有着强烈的想要出家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