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编 近代文明在考验中(第47/55页)

通过各国科学家的共同努力,这种僵持状态带来的隐患渐渐浮出水面。1983年11月,来自不同国家的科学家一致认为,即使引爆现存的一小部分核武器,也势必会引发一个“核冬天”——剧烈的爆炸会使太阳被大量的油烟和灰尘包围,整个地球随即会被寒冷和黑暗覆盖,这样的情况会持续三个月到一年,也可能会持续更长时间。全球性的环境变化,足以造成地球上一些动植物的灭绝。而这样的大灾难,也势必会造成人类的伤亡。

基于这一令人震惊的论断,几个国家的科学家开始进行一项迫切的研究。有人认为全球变冷不足以严重到形成“冬天”,而是折中地提出了“核秋天”的概念。但他们在另一方面达成了一致,认为核战争将毁灭臭氧层,人类将不能再免受太阳紫外线的辐射。他们同时也提出了警告,如果直接摧毁核武器,产生的辐射将会伤害到上百万人。除此之外,全世界还会有五分之一到五分之四的人口死于因粮食匮乏导致的饥荒。因此,即使在印度境内没有发生原子弹爆炸,像这样需要大量进口粮食的国家,也仍会有最大面积的人员死亡。一直以来,一种可怕的预测(1982年)严重地威胁着人类,全球每年会花6 500亿美元来发展军备,平均每分钟的花销就是100万美元。然而就算花费了天文数字,也不能给人们带来所追求的安全,而是“核秋天”的寒冷——这已经算是好的了,如果是“核冬天”就更糟糕了。

关于人类的自我毁灭,人们津津乐道的还只是上面提到的可能,但这种可能性其实具有浓厚的嘲讽意味,就像认为人类的技术可以实现一切想象中的事物一样荒谬。然而,这种荒谬却正契合了我们对人类进化的审视,它暗示我们“人类的暴力行径之所以会从个人恩怨发展、升级成为大规模的战争,正是以往的各项技术进步和发明所致”。早在食物采集时代,人类没有任何战争动机,也没有手段来发动大规模的战争。直到后来,随着技术的进步、人类积累的财富日益增多,已经值得一战了,发动战争的手段和动机也随之充足起来。人类走到这步田地,跟农业和工业革命休戚相关。这场农业和工业的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生产并缔造出了富裕文明,这种文明与此前的各个社会形态都截然不同。对敛财者来说,不管是肥沃的耕地、殷实的谷仓,还是能够聚集众多财富的城市中心,这些都是他们的战利品。正因如此,战争变成有利可图的手段,此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罗马独裁者利用战争来开辟新大陆,游牧民族被迫大肆迁离沙漠草原,侵略者用枪炮武器和十字架横扫几大洲,再后来的人又用更先进的发明来征服世界、建立帝国,例如炮舰和机械武器以及近些年才出现的直升机、电脑等。

但是,我们这个年代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农业和工业革命使战争成为有利可图的对象,甚至成为一种必然,第二次工业革命就有可能使战争无利可图,成为一条死路。

爱因斯坦曾警告过,我们正面临着新“思维方式”和“无法平衡的灾难”之间的抉择,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但必须做出这一抉择的,并不是只有人类而已。此前,有数不胜数的种群也曾面临过这样的威胁,只是这些种群遗传下来的环境适应能力很差,难以应付冰川时代这样的环境骤变,因而大都灭绝了。但目前,人类却能够发动脑筋,创造生存环境来适应我们自身的需求,例如火的使用、服装制造以及建造掩体,这与那些种群有根本不同。不过,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的速度超常,给我们带来了巨大活力和强大技术,也为我们创建了一个需要快速适应的生存环境。因此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能否合理地再次运用自己的头脑,来适应我们发明创造的新世界。面临这样严峻的挑战,我们比其他已经灭绝的物种有优势,最大的优势就是我们现在面临的威胁并非是不可知的,不像冰川时期威胁那样神秘。如果我们的生存环境超过我们的控制能力和眼界,我们的问题不是如何适应它,而是让创造的生存环境来更适应我们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