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编 近代文明在考验中(第39/55页)

在这段繁荣时期,全球经济扩张中的急先锋是部分跨国公司。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了某些革新,如集装箱运输、卫星通讯及电脑现金管理系统,跨国公司凭借革新首次获得了全球经营所需的技术。这一时期的中等跨国公司凭借这些革新有可能在11个不同的国家生产22种产品。现在跨国公司不仅仅向第三世界的国家输出制成品,还在第三世界国家建立工厂。在第三世界国家,每位工人每天的工资与所属跨国公司本国工人的每小时的工资相差较多,有的时候甚至更低。所以在这25年的兴盛时期,跨国公司每年的增长速度是10%,非跨国公司的增长速度仅达4%。

工人阶级凭借全球化的兴盛而受益,至少在工业化的国家如此。工资的大幅度提升,让他们有足够的资金去进行周末短途旅行、每年例常的假期旅游及分期购买个人住房、汽车以及其他耐用消费品。这种现象让很多经济学家认为是他们制定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导致了必要的购买力,避免了过去常常发生的繁荣—衰退的经济循环。但是事实却证明,他们的乐观与1929年经济大衰退前经济学家的乐观相同,是没有任何根据的。

20世纪70年期中期,市场繁盛逐渐被滞涨所取代,滞涨是一种让人们束手无策的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结合的产物。不断扩张的生产力在战争损失得到弥补、战争期间难以满足的消费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出现了生产过剩,从而达到了它的极限。第三世界国家的大部分人都没有从全球经济兴盛中获益,起码他们没有作为消费者受益。并且,跨国公司建立的海外工厂所支付的低水平工资也对当地购买力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过度生产导致出现了剩余物资。世界银行的统计资料显示,工业国家1950年的人均收入是经济不发达国家的10倍,到了1965年,这一比例变成了15:1。二战之后的繁荣有一个基本的结构性弱点,就是二战后的繁荣依靠的是一体化的全球生产,但是缺乏全球消费来支撑。并且这个不平衡还因为第三世界国家下降的原材料价格与它们本身所负担的沉重外债的不成比例而加重。1986年,第三世界国家的外债接近10 000亿美元,为了支付债务利息,出口收入的四分之一到一半都被用于付债。为了支付债务利息,第三世界各个国家的政府都降低了它们的社会支出和进口。但是,工业国家出口的产品三分之一的目的地都是第三世界,因此第三世界进口额的降低让第一世界国家的失业人数不断增加。经合组织15个成员国1973年的失业率平均在3.4%,1979年失业率达到了5%,1983年达到8.3%,1995年达到了11.3%。失业率的提高又引发了各个国家对保护性关税的需求,这种对保护性关税的需求让人们很容易想起了20世纪20年代导致大萧条的贸易保护主义。

这些经济问题打消了二战后的自信心和愉快。现在那些原本以为他们赶走了经济“繁荣—衰败”循环的经济学家开始变得困惑不安。在1983年6月国际高级研究协会联合会召开的一次会议期间,15个不同国家的学者一致同意,资本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大体上都让人满意。“我们生活的星球是一个正常秩序被打乱的星球,它以一些与当代现实脱节的经济概念为基础……我们不同意那些基本信条,要试着去修正或调整。”在1996年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的报告中提到,全世界30%的劳动力失去工作或无法就业,这也充分证明修正或调整这些信条亟待进行。

社会影响?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学家因一些经济上的挫折感到困惑。对于习惯富裕生活的人们来说,这种经济上的挫折对他们具有破坏性。20世纪70年代,为了抵消不断增长的贸易逆差,美国联邦政府鼓励农民增加农产品的出口。农民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美国从1971年80亿美元的农业出口额迅速增加到1981年的438亿美元。但是在苏联入侵阿富汗后,华盛顿禁止对苏联出口农产品,由于美元定价过高,相当于1984年向美国出口商品征收32%的附加税,以及第三世界国家由于财政受到束缚,政府纷纷减少进口导致美国国外市场突然缩小,美国农业出口物的物价水平在1981年至1983年间下降了21%,出口量下降了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