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编 近代文明在考验中(第15/55页)

世界大战?除了布尔什维主义者之外,俄国所有民众起初都忠心地拥护沙皇对德、奥作战。斯拉夫族的俄国人惧怕日耳曼人。自由主义的俄国人对协约国的民主政府抱以期望。俄国的臣属民族,如波兰人、芬兰人、犹太人与立陶宛人都认为协约国的成功可能会导致对他们民族权利与理想的认可。

假如沙皇尼古拉二世可以满足自己国民的这些愿望,那就很有可能获得威望与荣耀。可是他心胸狭窄,还冥顽不灵。他不给予臣属民族任何一项权利。他不听取自由主义领导人们的忠告。他坚决反对扩大杜马的选举权与让内阁向杜马负责。

1917年的3月革命?假如沙皇的军队战胜了德国,他或许能够维持他的地位,但战场上的失败暴露了政府的腐朽衰败。冬天四处的酷寒与上百万穷人的饥饿加速了危机。不满的风暴于1917年3月发展成了革命。沙皇被罢黜,建立了以格奥尔基·李沃夫公爵为首的临时共和政府。他是一个倡导自由主义的地主,主张立宪的民主党员。

李沃夫与克伦斯基?李沃夫公爵准备建立民主政府,为在战争中取得胜利而加倍努力。可是大部分俄国人需要和平。他们还需要激进的社会与经济改革,但是这些却是李沃夫所不想给他们的。

李沃夫恳求一些激进的领导人,尤其是亚历山大·克伦斯基的帮助来撑持他岌岌可危的政府。1917年8月,克伦斯基尝试建立某种专制统治。可是为时已太晚,风暴再起。

1917年的11月革命?布尔什维主义人士于1917年11月7日在彼得格勒爆发了武装起义,颠覆了克伦斯基政府,掌控了权力。三月革命摧毁了俄国的专制体制。十一月革命让布尔什维主义人士获得了政权,自此之后他们一直统治着俄国直至1991年。

无产阶级专政?布尔什维主义人士的主要领导者是尼古拉·列宁与列甫·托洛茨基。他们有四个重大的目标:(1)与德国谈和;(2)让工人阶级掌控政权;(3)实施激进的经济政策与社会改革;(4)防止列强干预俄国。

1918年初他们果真与德国讲和了。同时他们还放弃了芬兰、波兰、乌克兰与旧帝国的其余一部分地区。但是,之后,德国的崩溃让布尔什维主义人士光复了乌克兰。

列宁与托洛茨基在俄国进行的首次普选表明,布尔什维主义人士在俄国人民中只占了很小的少部分。所以他们放弃了民主主义去维护他们的政权,他们将选出来的议会解散了,理由就是它是“反动的”,即扯了进步的后腿。地方苏维埃中凡是不拥护布尔什维主义的也都被解散了。

布尔什维主义者的宪法?布尔什维主义人士是通过苏维埃开展工作的。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于1918年7月为俄国制定了一部宪法。这部宪法维护信仰、言论、出版与集会的自由,还帮工人阶级专政规定了明确的组织形式。这个国家声称是一个“工农兵代表苏维埃联邦共和国”。凭借劳动谋生的年满18岁的男女公民和革命的兵士与水兵都享有选举权,可是对僧侣、贵族以及大部分中产阶级却不提供选举权。建立了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可是立法与选举内阁成员的权力则给予了代表大会的中央执行委员会。列宁与托洛茨基掌控了这个中央执行委员会。所以,所谓工人阶级专政缩小到只有几个人的独裁统治。

经济与社会变革?经济与社会改革是沿着激进的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所有额外的特权几乎都被废除了。对全部公民来说,劳动是强制性的。富有的人将房子分给穷困的人。毫无保留地废除了土地私有制,并且不进行任何补偿,农民只准许使用自己所耕种的土地,一切土地的所有权都归国家。矿山、森林、铁路等都是如此。以往俄国政府所欠下的公债一概被取消。将全部的私营银行充公。剥夺了俄国正教教会的国家资助。禁止私立学校,规划了国办学校的体制。

红旗?社会主义的红旗取代了旧的俄国国旗;首都自彼得格勒迁往莫斯科,布尔什维主义人士的代理人被派往外国,让这个世界开始相信布尔什维克式的社会主义。布尔什维主义人士通常被称为共产主义人士。由于他们的旗帜颜色,他们还被称作“红色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