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编 白种人的负担(第4/9页)

印度的面积要比美国的一半稍大些,但是人口却是美国的3倍之多,主要是跟着英国人学到了起初的一些欧洲文明。第28章介绍过,英国于18世纪战胜了它的主要对手法国;而且英国的东印度公司除了商业权以外,还获得了对印度大部分地区的政治掌控权。土著皇帝只是一个傀儡。在19世纪中叶之前,他的大部分土地有的被直接征服了,有的归东印度公司管辖。这样的话,这个公司便得到了一个比英国还大很多倍的帝国。

而这个公司的后盾就是英国政府。

土兵起义?1857年,东印度公司雇用的印度土著士兵发起了起义。这场起义像野火般蔓延开来,存在推翻英国在印度的统治的危险。凭借苦战,英军才占据上风。为了防止再发生此类突发事件,几万名反叛者被屠杀了。土著皇帝也被流放了。

印度得到了一个教训,反叛是危险的。

印度在英国统治下?土兵起义的后果之一是,英国政府决定将印度从东印度公司手里收回来。1858年之后,印度的大部分地区都由伦敦委派的英国总督来统治。在印度的其余地区,土王们只要服从英国的掌控就能保住王位。为了给当地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英国女王维多利亚于1877年采用了印度女皇的称号。

印度的进步?在英国的统治之下,印度人民在学习欧洲文明方面有了非常大的进步。他们修筑了铁路与公路,建造了灌溉工程,成立了棉花与黄麻厂。不同人种与不同宗教的民族被教育(或是被迫)及和平生活在一起。他们还编写了法律,与英国有关公平的理论相一致。创建了几所大学与很多学校,虽然英国统治印度的主因是促进英国的商业,而非促进印度的教育。

自治运动?但是印度的上层阶级学到了一件某种程度上违抗英国人意志的事情。在欧美学习的青年人,学到了为印度争取被英国人与英语民族重视的自由与自治权利。所以他们回国之后,办起了报纸,还组建了意在获取印度自由的会社。

这些自治的倡导者是所谓的印度“民族主义人士”,越来越坚决主张印度自治。作为对他们的请求的让步,英国准许当地人推选出咨询委员会里的几个委员,这个委员会除了供总督咨询以外,没有其他权力。在多半省份,也设有相似的咨询委员会,其中有的人由当地人推选,剩余的由英国官员指派。

英国的反对?直至1914年,印度上层阶级民族爱国主义与自治的主张更进一步,已超过了英国人所准许的范围。英国人为了商业利益必须要管理印度。除此以外,他们说,自治是无益的,由于印度尚未做好准备。印度人口太多,被种姓、种族、宗教和不同的语言与习俗所割裂,无法自治。英国人说,假如将它丢弃不顾,印度就会再度陷入混乱与无政府状态之中。

民族主义的渴望?还有一方面,印度民族主义人士宣称,他们可以自治,会比英国人治理得更好。有的人承认,他们自己建立的政府,或许会比不上英国人帮他们建立的政府,可是不管怎样他们要自治。这就是印度学习欧洲文明的后果。年迈的印度正在过去,而年轻的印度却急着要辞掉它的“老师”。

五、亚洲的其他部分

法国在印度支那?在印度与中国之间,横跨着广阔的印度支那半岛。印度支那半岛属于热带地区,当地居民将印度与中国的文明相结合。19世纪后半叶,印度支那的一个当地国王将法国天主教传教士处斩了,这就为法国拿破仑三世征服那几个省提供了理由。法国的属地一点一点地扩张,直到“法属印度支那”攫取了半岛的东半部。在某种程度上引入了法国的法律,还建立了少数的法国学校,可是总的来说,法国更关心的是如何销售法国制造的食品,而非本地人的欧化。

暹罗的进步?在印度支那半岛的中部地区,只剩一个独立的王国暹罗(今泰国),地处法属印度支那与英属缅甸之间。虽然一些边境省份被英法占领了,可是暹罗依然是独立的。它在国王的统治下,聘任了欧美顾问,所以900万橄榄肤色的人民得到了快速的进步。还创建了邮局与电报业务。年轻人被派往外国留学,本国也建立了学校。这些进步举措的结果是,暹罗(现今的泰国)与印度或是法属印度支那相比,按照人口比例算,如今有更多的人能读能写,还有更高的儿童入学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