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编 欧洲国家与教会中的动乱(第16/25页)
内阁的发展?在1688年之前,内阁由国王个人的宠臣构成。但清教徒起义以后,内阁从国王的私人会议变成议会的执行委员会。慢慢地形成了一种惯例,选取下议院多数党的领导人来充任内阁成员。
比如,国王威廉(1689—1702)在辉格党掌控了下议院的时候,便任命辉格党组建内阁;而当托利党取得了下议院的多数的时候,便由托利党替代他们。安妮女王(1702—1714)尽管宁可选择托利党,但在位的大多数时间,认为还是任命辉格党组建内阁更为明智些。在乔治一世时期(1714—1727),内阁制又向前发展了一步。由于乔治是德国人,不会讲英语,他命内阁遵照自己的意志处理国事,这样他就连内阁会议也不必参加。如此,内阁的权力与重要性最终得到快速增加。
近代内阁?如此,英国内阁出现了两个基本特征:第一,国事由内阁指导;第二,内阁大臣几乎都是下议院议员。第三个特征是在18世纪时期形成的,由一位“首相”指导内阁。首位被公认为“首相”(相当于内阁主席的职位)的是罗伯特·沃波尔爵士,他是一位伟大的辉格党政治家,从1721年至1742年主持了乔治一世与乔治二世的内阁。
小结?1566年左右,在西班牙属地尼德兰境内,开始了一场可怕的、反抗专制政体的长期斗争,并最终获得胜利。最初是所有尼德兰人和西班牙暴政进行战斗,之后是北方的荷兰各省,他们经常得到英国的援助。1588年,英国打垮了西班牙的舰队,摧毁了西班牙的海上势力。不仅英国船只,荷兰船只也可以做更多更获利的买卖。事实上,1609年签订的《12年停战协定》使荷兰的独立得到了保证。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又使之获得广泛认可。尽管荷兰未立刻达到民主政治,或者获得充分的宗教宽容的保证,但他们的确取得了自由,同时有力地打击了“君权神授”说。
在15世纪、16世纪,英国兴起了与在欧洲其他国家相同的专制政体,直至17世纪,因为清教徒起义与“光荣革命”而衰落并差不多消亡了。在16世纪时期,英国又出现了在中世纪时的君主立宪制,不仅如此,它还拥有近代政党制与大体上为近代内阁制的议会。
荷兰与英国革命的一个原因是宗教方面的不宽容,但结果获得的公民自由超过了宗教自由。
第27章 大陆上专制政体的盛行
一、法国的波旁王朝
法国与英国的专制政体几乎是同时成长起来的,但比英国专制政体延续的时间更长。的确,在17世纪英国专制政体被清教徒起义所打击,并被“光荣革命”推翻的时候,法国的专制政体却正在路易十四的统治之下达到鼎盛。
波旁王朝的强固统治?法国人之所以要比英国人接受专制政体的时间更长,存在几点原因。
1、与英国的斯图亚特家族相比较,在17世纪统治法国的波旁家族的国王与大臣要比英国的干练很多。在1598年颁布南特敕令的亨利四世是一位强有力的、大得人心的领导人,他做了许多工作来治愈宗教战争带来的创伤,促进国家的繁荣。他的儿子路易十三(1610—1643)尽管为人软弱,但却有红衣主教黎世留这个干练的帮手。路易十四(1643—1715)登位时还只是个孩子,但在他的童年与青年时期,还有一位伟大的首相红衣主教马扎然,继续能干地实施黎世留的政策。
2、在法国,可能反抗专制政体的力量遭到遏制。相当于英国议会的三级会议,自1614年之后长达175年的时间一直被漠视,并不允许举行。贵族们的防御堡垒被摧毁,他们便没法反对国王了。宗教方面的反对者(胡格诺派)从1598年到1685年期间获得了宗教宽容与公民权利。在英国,中等阶级是反对国王的,可在法国却是拥护国王的。
“大君主”?路易十四于1661年成年后,便将法国政府掌控在自己手中。他是一位干练、受人逢迎的专制君主,在位54年。路易十四仪表庄重,穿着考究,行为言谈温文尔雅,成为“君权神授”君主制的光辉典范。他非常喜欢别人称呼自己为“大君主”,实际上他也的确是这样。法国贵族们群集在他辉煌的宫廷里。外国君王尽全力效仿他的样子,可是都没成功。法国人民除了夸赞他,对他的权力引以为傲以外,还能干什么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