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初升的太阳(第5/11页)

议会自身也觉得很为难。刚开战时,议会预期可以迅速成功,不料加税使人民口出怨言。现在有人建议重新讲和,同时建议为证实双方的诚意,应在开始议和时就遣散各自的军队。本杰明·拉迪亚德爵士赞成这个提议,他说:“我们不能像在日耳曼那样打仗,如今我们四面环海,只能像在斗鸡场内打仗一样。除了拿我们的头颅与肋骨和敌人拼命之外,再无坚固的堡垒。有人在本院说过,我们的良心迫使我们去惩罚杀害无辜的凶手,但是先生,今日若不尝试议和,那么将来所流的无辜的血,由谁去负责?流血伤亡是莫大的罪孽,它污染了大地。我们为什么还要将这片土地污染下去呢?”2月17日,这个提议被否决,不过多数票只比少数票多三票。拉迪亚德的话被许多好心人传诵,下议院的领袖们一想到要被迫求和,就不寒而栗。因为他们知道,只有接受会对下议院造成致命伤害的条件,才能换来和平。但最终他们还是让步了。3月20日,双方进行初步磋商之后,议会派五个委员前往牛津,奉命在二十天内先讨论停火,然后谈判和约。

国王礼貌地接待他们,他们也卖弄排场以显示尊严。但是谈判一开始,那些华丽的排场就不起作用了。议会和国王都不能接受对方的条件,因为这些条件在战争开始前就被不客气地拒绝过。国王与下议院的领袖们都不愿让步。王后从约克写信给他,劝他不要讲和,她因为国王不经自己同意就开始谈判而感到不快。她对丈夫说,若不能正式派卫队保护她,她就要离开英格兰。国王密令驻扎在牛津的军官们递呈文阻止停火,议会委员们在私下谈话的时候,竭力以未来相恐吓,也是枉然。几个从苏格兰来的委员,请他召集苏格兰议会,表示愿意居间调停,国王也不听,还警告他们不许干预英格兰的事。最后,他答复委员们,他愿意到议会,条件是会议地点必须迁到一个离伦敦至少二十英里的地方。议会一得到这个答复,立刻让委员们连夜赶回伦敦。

议会委员们在牛津的行动,尤其是他们与国王和宫廷的交往,使主战派对他们无法信任。此时的情形很不妙,事事都暴露出分裂的迹象,但人们又想加以掩饰。春天到了,无论是主战派还是主和派,都必须考虑战争的问题。就在委员们回到伦敦的那一天,埃塞克斯又出发了。汉普登仍主张立刻开往牛津,围攻国王,但埃塞克斯或是由于不够自信,或是由于对成功感到不安,拒绝了这个冒险的计划。他仍然驻扎在牛津和伦敦之间,决定为议会安全着想,先攻克里丁。

4月27日,里丁被围十天后终于投降。汉普登再度提议攻取牛津,埃塞克斯坚决不肯。他绝不是一个怀有二心的人,更不是畏缩不前,只是一直怀着不忍作战之心。正因如此,战事还没开始的时候,下议院里就有人愤怒地反对他,甚至提出能否撤换他。据说有人提议由汉普登接替他。不管汉普登有没有统帅军队的能力,他在埃塞克斯麾下只能当一个上校。自开战以来,别的人都已经取得更为独立的地位以及更大的荣誉。在北方,费尔法克斯和他的父亲,一直以最大的勇气和纽卡斯尔勋爵争夺这片地区的控制权;曼彻斯特勋爵成为东方诸郡的盟主,曾给北方和中部各郡的议会党提供过有力支援,手下有好几队组织完善的民团随时准备出征;克伦威尔上校也已在同一地区以各种惊人的战绩闻名,他的神机妙算和指挥有方,证明了他的天才和能力;西方和南方,有位威廉·沃勒爵士击败过几队保王党,在三个月之内攻下好几处地方,因而获得“征服者威廉”的称号。有人说,议会何愁没有将军和军队?因此,如果埃塞克斯拒绝去征讨保王党,那么他必须让位给别人。

汉普登以及政党的魁首们一直力劝这位伯爵好好振作起来,也无意与他分离。此时意见分歧还没有公开爆发,只在掩盖下偷偷起着活跃作用,埃塞克斯不久就感觉到它的效果了。那些表面上对他敬重无比的人,实际上却用尽力气偷偷阻挠他;那些拥护他的人,认为口头上替他说说话就够了,不肯再费力给他实际的支援。不到一个月,他就不得不抱怨说,军队情形很糟,一无军饷军粮,二无军服装备。他把军中所缺物资告知主管供应的各个委员会,可是他的敌人比他的朋友更积极活动,在各委员会里拥有更大的影响。将军的所有申请都没有结果。第二次战役虽已开始,却看不出什么具有决定性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