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编 中世纪欧洲的基督教文明(第7/26页)

贸易复兴?商业贸易早在古希腊罗马时代就已经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但进入黑暗时代之后,贸易交流遭到破坏,商业发展受阻,逐渐衰落下来。到了中世纪,整个欧洲地区呈现出明显的基督教化趋势,文明化的程度日益提高,蛮族入侵的战争几乎终止,于是商业和贸易重新复兴。事实上,中世纪的大部分庄园和封建领地都能做到自给自足。尽管如此,仍有多种货物需要通过交换和贸易的方式才能获得,还有的货品十分稀缺,要从遥远的地方运来。比如生铁,不是每一个地方都出产,但任何地方都极其需要。还有香料和盐,可以有效地保存肉类不变质,但这些东西要从各处贩卖的商人手中购买。另外,马鞍、缰绳、手推车、四轮货车、刀剑武器、头盔铠甲等物品,也很难自己生产,需要交换购买。除了这些生活必需品,很多生活富裕的领主和家人都不喜欢自己庄园生产的粗糙衣服、羊毛衣物、笨重的鞋子,他们渴望拥有更加奢华精美的服装,精细上乘的手工,装饰华丽的珠宝。生活讲究的封臣也是如此,宁愿花大价钱购买漂亮华丽的衣物。教区的神父和修士们也需要大量的礼拜图书、灯油、葡萄酒和供香等,这些物品绝大多数都需要从外地输入。

贸易的障碍?中世纪没有安全方便的交通运输工具,落后而恶劣的运输条件使商业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那个时期没有电报电话之类的通信工具,也没有铁路、卡车等交通运输工具,邮政服务极为少见,道路也崎岖不平路况奇差,而且通常危险重重。只有水上运输比较发达,但遗憾的是,河流通常是不开放的,所以不能自由通航。在陆地上的货物运输,每经过一个封建贵族的庄园,封建贵族都会向其收取重税。甚至连桥梁、渡口、村落和城堡也都会征收通行费用。这样层层把关,重重受阻,每一个单独出行的商人都很辛苦,很吃力,而且不可能走得很远。因此,商人们便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强有力的组织,这样既能改善生意不好的状况,同时自己的利益也有了保障。

商人行会?中世纪时期,这种商人的联合人们称之为“商人行会”,比起个体商人来说,它通常具有非常强大的实力,甚至能够争取在城内和水旱两路上得到相对公平的待遇。这些利益现在看来微不足道,可是对当时的商人来说,帮助却很大。在商人的出行途中,通常会受到男爵们的侵扰,他们对待商人像强盗一般。当然,在那个战乱频繁、动荡不安的年代,任何保卫措施都是行不通的。

手艺行会?贸易的往来促进了商人行会的形成,同样地,制造业也催生了“手艺行会”。换句话说,就是促进了手艺工人和当地小商人的发展。每个大市镇一定会有屠夫、面包师、蜡烛匠、酿酒师等,各个市镇都有织工、钟表匠、刀剑工匠、制甲匠和银匠等行会。

每一个手艺行会的正式会员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行东”。他的身份和地位有点复杂。他可以是店主兼熟练工人;他可以是资本家,因为他拥有大量的商业资源;同时他也是劳动者,因为他参与了产品的生产制造。他把买来的原料加以制造。制成品有很多销售渠道,可以留在自己家的作坊里出售,也可以在镇内市场的货摊上出售,还可以拿到附近集市上出售。另外,他还可以将产品销往外地,被市镇商会购买。因为当时的机器生产条件十分落后,所以他的产品几乎都是手工制造的,很少的产品用机器制造。

行东并不是孤军奋战的,有时候行东的妻子和儿女会给予他临时性的帮助,而且行东还会为自己的行会招一些学徒和帮工。学徒和帮工都是青少年,学徒是学做生意的,帮工是已经完成学业的青年人,可能由于某种原因,他们还不具备自己开设店铺的能力。

美其名曰学徒,但是他们没有自由,他们必须工作,必须服从行东的命令。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其实就是行东家的一种农奴,农奴不同于奴隶,因为他们可以得到安全和生活的保障。帮工在利益方面有别于学徒,他们不但能得到工资,还比较独立自主,可以在任意市镇穿行,不受阻碍。但是在他成家立业之前,想要被行东承认是不可能的,必须等到他成家立业之后,手艺行会才会接纳他为正式行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