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编 远东地区的古典时代(第5/9页)
东方和西方?古代的近东与远东地区在科学、信仰、思想等方面一直进行着交流,虽然不是太频繁。但是,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类的本性和兴趣十分相似。关于这一点,基普林有一个错误的认识。他认为:东方世界是东方世界,西方地区是西方地区,两者之间既不会相交也不会重合。不论是生活在东方的人们还是生活在西方的人们,在面对永恒时,他们的本质仍然还是人类。我前面提到的佛陀思想类似于斯多噶派的哲学思想,这种相似的思想在人类的历史中并不少见。毫无疑问,这种相似同样也会在中国见到。
其实,在人类以往的历史中,东方与西方早已相交相会、相互作用,不知不觉间已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一、老子和孔子
老子?现在,我们通常只从伟大事物的相似性考虑,而往往忽略其中的细节差异。因此,我们总是认为,诞生于公元前604年的老子就是中国的乔达摩·佛陀。老子就是中国的“老哲学家”。老子原名李耳。他和乔达摩·佛陀一样,以标准的生活之“道”或“规律”训导世人。他的训示思想与佛教思想、斯多噶派的思想几乎相同。他们都认为,人只有抑制自己的欲望,才能得到快乐。但是老子的思想比佛陀早了五十年,更比斯多噶派的芝诺早了二百五十年。
老子曾经说过“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一个人心灵的宁静绝不能被欲望和激情破坏。“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我们不难发现,下一世纪的佛陀和芝诺,甚至是7世纪后的皇帝兼哲学家马可·奥勒留,他们和老子的这一类格言思想是不谋而合的。
当老子在世的时候,他还只是一个有洞察力的哲学家。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地位日益提高,甚至成为一个哲学流派,进而成为传说,到最后变成了一位神明。当老子死后七百年,人们为了祭祀他,还特意为他建了一座庙宇。甚至到了后来,巫术和旧中国的鬼神都和他的训言搅和在了一起。老子和弟子们的宗教,就是后来的道教,“道”意味着道或路,在他们的努力下,道教成为中国最伟大的宗教之一。
孔子?老子虽然名声卓著,但另一位年轻的哲学家——孔夫子,他的名声比老子更高。
孔子诞生在公元前550年左右,与乔达摩·佛陀几乎生活在同一时代。他是一位勇敢武官的儿子。虽然,孔子年轻时家境十分贫寒,但本质上仍然是一位士大夫,因为从他的家世起源,可以追溯到贵族的家世和门第,他的祖上地位十分尊贵。他和中国同时代的其他士大夫一样,学习了音乐、阅读、射箭、骑马、养狗、行猎和钓鱼等技艺。他还是一位道德高尚的人,著作了一本关于士大夫(君子)生活规则的礼仪书。
孔子的训言对中国人喜欢礼仪的观念产生了重大影响。当他还在世的时候,宗教祭祀礼仪和习俗代表着主流道德观念的一部分。孔子十分严格地遵守各种道德礼仪和风俗习惯,慎重地进行一切礼仪活动,比如各种家宅神仙和祖宗的祭祀等。他对天地的祭祀也十分敬重。他认为,对父母的真正尊敬,应当是“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他还认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的箴言?孔子和佛陀一样,对人生的关注超过对鬼神的关注。他流传下许多格言,如“孔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见义不为,无勇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其中流传最悠久的格言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这些格言大多与宗教没有关系。
孔子论政府?孔子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就算是对政府也有自己的看法。当我们关注一下孔子所处的时代,我们就会发现诸侯和其他显贵们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压榨平民,互相争吵,进行破坏性的战争。孔子深信(并教导)像这样的罪恶,只要统治者像父亲对待儿女一样来对待他的人民,就能改正。
孔子真正能够把他的理论付诸实践是他51岁的时候,那时他被鲁定公选为中都宰。鲁国就是现在山东省的一部分,在孔子的治理下,当地事务变得井井有条,因此,不久他就升任为司寇,全国司法都由他掌管。据说,当地的犯罪行为差不多都被他遏制住了。由于鲁定公没有给孔子应有的支持,孔子就辞去官职周游列国,所到之处受到了当地人民的尊敬。但是,他改革王朝政治的梦想却破灭了,他希望封建诸侯彼此之间停止战争,也没有得到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