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编 罗马帝国的古典文明(第6/25页)
第一次布匿战争中,罗马人建造了一支舰队,以此来应对迦太基人。通过舰队,罗马可以在西西里岛上与迦太基人战斗,也可以在海面上与其作战。公元前260年,双方在米拉海域开战。米拉海战是历史的转折点。在米拉海战中,罗马表明了它既会是一个陆上的强国,又会是一个海上霸主。但是它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根据古代作家的记载,在第一次布匿战争的二十四年中,罗马损失了七百条船,牺牲了二十万士兵。在公元前241年,迦太基不堪重负,被迫按照罗马的条件议和。在付出了大量黄金作为赔款,并放弃了在西西里岛西部所占有的一切的情况下,迦太基终于获得了短暂的和平。
西西里岛,一个拥有大量麦田、橄榄林和葡萄园的岛屿,就这样被罗马无情地侵占。在西西里岛的管理方面,罗马沿袭了迦太基的税收方案,征收百分之五的农作物收成税和出口货物税。仅是西西里岛的税收,罗马每年的国库收入就增加了一百万元左右。
在之后的几年中,罗马不断建设新的海军,从迦太基手中夺取了科西嘉岛和撒丁岛,即使这样它还不满足,竟然越过亚得里亚海,在伊利里亚侵占了一个据点。
第二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18年,第二次布匿战争开始了,这场持续到公元前201年的战争是一场真正的巨人间的较量。迦太基的巨人是哈斯德鲁拔和汉尼拔,而罗马的巨人是费边和西庇阿。在第一次布匿战争中,迦太基的主将是别号巴尔卡(“闪电”)的哈米尔卡尔。他的儿子名叫汉尼拔,意寓“巴尔神的恩典”。汉尼拔九岁时,哈米尔卡尔把他带进一座神庙里,汉尼拔发下了誓言:永远仇视敌对罗马。也正是这个誓言,汉尼拔和他的兄弟哈斯德鲁拔发动了第二次布匿战争。显然,汉尼拔就是这次战争中最杰出的人物。
作为统帅,汉尼拔很清楚罗马和迦太基的利益纠葛,对于地中海西部的控制权,迦太基不可能就这样妥协下去,罗马和迦太基迟早会再次开战。身负替父报失败之仇,并要践行自己一生誓言的重任,他故意挑衅罗马,挑起了第二次布匿战争。在公元前219年,他占领了西班牙的一个城市萨贡托。当时,西班牙是罗马的一个盟邦。罗马要求交出汉尼拔,迦太基强硬地予以拒绝。于是罗马计划兵分两路,一路到西班牙同汉尼拔作战,打败这个敢于挑衅帝国权威的家伙,另一路进攻迦太基,给迦太基以颜色。但是汉尼拔提前洞悉罗马人的意图,发誓把战火燃烧到意大利本土。他率领部下战士从西班牙,经过法兰西南部和瑞士,由北向南进入意大利。但是由于严寒,半数的战士和全部的战象都死在阿尔卑斯山脉。当他到达波河流域的时候,身边只剩下步卒两万,骑兵六千。然而汉尼拔并没有因此妥协放弃。因为他深知罗马虽然有二十八万可以上战场的公民,并且它还能从意大利诸盟邦里征调出更多的士兵,但是由于罗马的惯例,它通常每次只派四万人上阵,而其中很多人已因多年的和平而基本丧失了战斗力。不仅如此,他还会有其他的援军。正如汉尼拔所预料的那样,阿尔卑斯山脉南面的高卢人同意和他合作。因为他们正被罗马侵略,深受罗马其害,所以想对罗马来一次狠狠的反击。在几个月后,汉尼拔得到了二万五千个高大的高卢战士,拥有了叫板罗马的实力,他带领这些士兵开始了征战。
在此后的十五年,汉尼拔在意大利南征北战,一次又一次地战胜了罗马,但是却始终没能把罗马征服,他深知想要征服罗马需要攻陷他们的都城罗马城,这样才有可能征服罗马。遗憾的是他没有攻城器械,士兵的身体也不能和城墙硬碰,这样只会让他走向失败。
公元前216年,汉尼拔在坎尼赢得了他最辉煌的胜利。这时罗马的统帅是诨名“拖延者”的名将费边,他想用他擅长的侧击战术来拖垮汉尼拔,以达到胜利。但是罗马人迫切需要一场胜利,所以费边的战术自然是不行的。于是瓦罗接替费边的指挥权,他毅然决定出击坎尼。结果,罗马大败。据古书记载,汉尼拔在收缴战利品时,从阵亡的罗马骑士手指上收集的金戒指就有一斗之多,也有些书上说是三斗。而与汉尼拔大胜相对应的就是罗马的惨败,这也是罗马最黑暗的一天。但是对于罗马人来说,他们有一种可贵的品质,就是对于战斗即使惨败也绝不放弃,不胜利绝不罢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