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编 罗马帝国的古典文明(第10/25页)

元老阶级?罗马的东征西伐,大大地提高了少数贵族家族的富裕程度。这些家族的成员获得了元老院大多数的席位或是政治、军事方面的要职。贵族们也喜欢将新获得的财富投资到农业的大规模生产中,来谋求利益的最大化。

第二次布匿战争之后,一方面,罗马在新征服的行省中获得了很多土地;另一方面,在意大利也有很多属于罗马的土地。这些土地被以三百到六百亩的标准来划分,一块一块地出租给农人,但是大部分土地却被富裕的大牧场主所占有。这些大牧场主没有取得土地的法律依据,并且也不用缴纳地租。牧场交由奴隶来看管,而主人们却在罗马过着奢侈的生活。有时候主人们也会去自己的牧场,在他们称为别墅的豪华乡间公馆里住上一个季度。这些别墅里有许多房间,房间里镶嵌着的地板,有大理石材质的柱子,还有美丽的花园、浴室、游泳池和喷水池。

希腊哲学正在被人们接纳和传播,奢侈品也逐渐为更多人所喜爱。那时的罗马居民对古罗马的那种强烈的正义感,以及对古代神灵和传统习俗的尊敬都在减弱。离婚的人数在不断增多,道德败坏的人数也居高不下。伴随着希腊文化精髓的传播,损坏罗马共和国基础的各种力量也在慢慢渗透。而这些邪恶的力量主要影响着控制政府的元老阶级。

有产者?布匿战争也大大增加了罗马有产者的力量。这些有产者并不是元老阶级的贵族地主,而是富裕的城市商人。有产者,即罗马资本家,是暴发户,也被称为骑士。他们还没有进入元老贵族阶层。这些有产者并不全是罗马本地人,有些是来自各行省的商人,还有很多是希腊或叙利亚血统的自由民(以前的奴隶)。这其中又有很多是包税人,就是指承包政府批准的各项公共工程或一定地区收税工作的人。包税人也有他们自己的支持者,大将庞培就支持着一个包税人,另外一个支持者是口若悬河的雄辩家——西塞罗。

农人?在元老和骑士们的财富和影响力不断增加的同时,意大利的农人们却在过着愈加艰难的日子。农人指的是在自己的小农场上耕种的人,他们一度是军队和国家的重要力量。农人既是粮食的供应者和战士,更是拥护民主的公民。但是农人的数量因战争期间战士的大量伤亡而大大削减,他们的农场也因战争被拆毁了。于是农人们只能零散地聚集在罗马城里,许多人饱受债务的困扰。但自由民还是占有很大的比例,这些自由民里有些是自耕农,另一些是大地主的佃农。这些农人进入罗马城最重要的意义,是让意大利拥有了更多的大块地产、大理石别墅、离地领主和非本地出生的奴隶,它已经不再是一个主要由小农场和强壮的农人即公民构成的地方了。

奴隶?那些在战争中被俘虏的人最终都成了奴隶。有好几千人被海盗所掳劫,然后在奴隶买卖中心罗德斯岛上的奴隶市场中被卖出。大多数的奴隶被带到意大利,安排在农场、橄榄园、葡萄园、牧场或工厂里劳作。有许多奴隶是希腊人,那些特别有教养的希腊人主要的工作是抄书、教小孩子们功课或者是去当罗马绅士们的顾问和门客。像大将庞培那样的百万富翁甚至可以用他的奴隶和佃农组建一支军队。正如他所说的,他只需要在地面上跺一跺脚,就可以召集来成千上万的士兵。

士兵?军队正在逐步趋向职业化。它不再是由农人临时组成。农人大部分时间都在种地,只是有时会在短暂的突发战争中充当士兵服役。当人们不得不连年地远离家乡去亚洲或法兰西打仗时,士兵才会成为农人的首要身份。为国参加战争对于士兵和他们的将军来说都是要为之奋斗一辈子的事业,他们必须从战争中努力建立功勋来获取荣誉和相应的报酬。

无产者?那些包括奴隶在内的不占有财产的阶级都被称作无产者。他们大多是依靠体力劳动或贩卖小商品来谋生。但有很多人并没有正常的工作或谋生的行业,一旦落入失业的境地,他们就只能到处奔走,为谋求生路,不管接到什么活儿,都要去做。在罗马城高大辉煌的建筑之下,隐藏着无数个贫穷的聚居区。许多贫民租住在肮脏拥挤的房屋里。房屋正对着狭窄的街道和曲折的胡同,生存环境很不乐观。这些贫民窟逐渐成为威胁罗马社会稳定的一个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