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亚洲对欧洲旧制度的反应 (1700~1850年)(第5/6页)
直到18世纪末,中国政府仍然是非常成功的、传统的,因此,我们在这里无须太多描述。欧洲人在一个缺乏天启宗教和世袭贵族的社会里发现了太多值得崇敬的东西。许多远西的“启蒙运动”宣传家在他们自己的国家提倡这些事物,而且容易说服自己相信,善良的中国人已经为他们梦想的社会建立了一种运行模式。但是对于这种赞誉之辞中国人并不领情。18世纪,他们似乎确实对欧洲知识和技术的兴趣不如这些事物传入之初那么大了。其部分原因是,总体上不信任中国人的欧洲基督教传教士内部发生了激烈的“礼仪之争”,削弱了两种文化之间的知识分子之间联系的亲密性和规模。
对基督教传教士来说,礼仪之争是利害攸关的。最早渗透进中国的耶稣会士采用适应当地习惯和礼仪的策略,只要这些仪式与基督教教义不发生根本冲突即可。例如在中国,他们认为祖先崇拜和孔夫子崇拜是民间仪式,而不是宗教崇拜,无须禁止基督教皈依者参加。政治性不太强的传教士,如方济各会修士被耶稣会的这种政策感到震惊,并向教皇抱怨。另一个问题是,中文词语“上苍”是否等同于“上帝”,它与异教的联系是否过于紧密而使这种翻译不正确。
显然,教皇也无法决定如何把“上帝”这个词语翻译成中文,很长时期内,教廷都力图找到妥协手段。但是事实证明这是行不通的,最终(1715年)教廷决定反对耶稣会士的做法。但是被呈报了这个问题的中国皇帝已经决定采用耶稣会的做法。“天子”自然而然地觉得教皇的决定在自己的领土上侮辱了他的权威。因此,他下令禁止任何基督教传教士进入中国,除非他们承认耶稣会的地位。1715年后,顺从的天主教徒再也不能这么做了。因此,传教士要么被禁止传教,要么变成非法的。虽然有些传教士非法进入宫廷,但是用这种方式成功地规避帝国权威的传教士只能吸引穷人和卑微的下层阶级。因此,基督教不再以宫廷和上层受过教育的中国人作为传播对象,而变成了小型的、似乎不重要的秘密团体,带点儿反政府甚至公开反叛色彩。一批耶稣会士仍然滞留在宫廷,充当天文学家,当“耶稣会”1773年被教皇下令解散时,这种专业功能被转移给了天主教的遣使会。但是“礼仪之争”使中国人戏剧性地把基督教传教士当作外国列强的代表。大清帝国忠诚而顺从的官员们以与皇室天文学家保持一定距离作为应对之策。
打开中国对欧洲贸易的大门
直到18世纪最后25年,中国的政治经济秩序都运行良好,以致中国似乎没有任何理由去关注外部事物。但是大约1775年后,王朝衰落的传统迹象开始显现并增加。最根本的问题是在中国许多地区,人口增长过快,农民的耕地已经被划分为小块,一个家庭不能利用这小块耕地生产出足够的粮食,以便度过饥荒岁月。欠债导致土地所有权丧失。高利贷者逐渐把土地财富集中于自己手中,而欠债的农民积聚了很多怨恨,这些怨恨以暴力起义的形式零星地爆发出来。第一次严重叛乱始于1774年。此后几十年里,起义变得越来越普遍了,最后积累成1850年爆发的灾难性的太平天国起义。
这些内乱伴随着边疆危机。19世纪早期,中国的西北边疆仍然不稳定。18世纪草原民族的军事实力被中国和俄国军队彻底削弱。但是这种异常的安全被南部沿海新出现的、意想不到的困难打破,长期以来南部沿海集中了与来自欧洲“南海蛮夷”的贸易。这种贸易长期由广东商人行会和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欧洲竞争对手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经营。但是1834年英国政府废除了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的合法垄断权,希望把欧洲各个港口的正常贸易形式引入广东。但中国人反对这么做,因为中国政府正在试图加紧官方对贸易的管理。的确,在中国看来,19世纪早期广东贸易的发展是令人痛心的。大量中国人开始吸食鸦片,英国人和其他欧洲人都很乐意提供这种主要产于印度的毒品。当中国官员禁止鸦片进口时,欧洲商人就进行走私和行贿,以便贸易再次以法外开恩的形式进行,这是欧洲人在中国沿海第一阶段的活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