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西方的时代:是东风压倒西风,还是西风压倒东风(第22/26页)
经济正快速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蓝领工人的人数减少了,对白领员工的需求陡增。这些变化让从家务活中解脱出来的妇女离开家门出去工作。1960年后,在富裕的发达国家中,拥有工作和高学历的妇女比重稳步上升。和前面几个时代一样,这一时代也拥有其主导的思潮。诸如《女性奥秘》(The Feminine Mystique)、《性政治》(Sexual Politics)等书籍促使美国中产阶级妇女跳出其传统角色,找到人生的成就感。1968年,100名抗议者制止了在亚特兰大举行的美国小姐选美比赛。到了20世纪90年代,男性和女性共同分担了家务劳动和抚养子女的任务(当然,女性通常做得比男性多)。
早在1951年,美国社会学家戴维·里斯曼(David Riesman)看到了事情发展的走向。“尼龙战争”这个故事在赞扬的同时也嘲讽了美国的消费主义。他假设战略家们向总统建议“如果允许他们以美国富人为榜样,会发现俄国人将不再会容忍继续给他们坦克和间谍,却不给他们吸尘器的主人了”。如果美国在苏联市场中投下袜子和香烟,苏联共产主义立刻就会分崩离析了。[11]
现实和小说一样奇怪。苏联和美国都相信自己可以用工业化的力量威慑对方。1958年,这两个国家同意在对方国家举办工业博览会。首先,苏联运送拖拉机、卡车、火箭模型到纽约,让资本家们明白抗议是无效的。1959年,美国对其进行了漂亮的反击,派遣理查德·尼克松(时任美国副总统)去莫斯科指挥占地5万平方英尺的美国家电展览,其中包括按实物大小建造的新住宅样板。虽然莫斯科民众还在迷惑地观望,但是尼克松和赫鲁晓夫已经在西屋洗衣机前摆好了打斗姿势。
尼克松发话道:“任何能减轻妇女工作的东西都是好的。”赫鲁晓夫反驳说:“你想把妇女关在厨房里,我们可不是这么想的,我们认为她们能做得更好。”此话或许有理,苏联妇女外出工作的人数比美国多。另一方面,此时距半数苏联家庭拥有洗衣机的年代还有十多年。坐公交车从工厂回来后,典型的苏联妇女每周还需做28小时的家务活。
尼克松用一首自由企业赞歌来回应。他解释说:“我们不会让一个政府高层官员来做出什么计划,我们有许多不同的制造商,许多不同种类的洗衣机,所以家庭主妇们可以自由决定……竞争哪台洗衣机性能更优岂不是比竞争火箭的威力要好得多?”尼克松总结道:“我们不会把这(我们的生活方式)强加到你们的生活中,但是你们的后代会看到这一点。”
尼克松说得没错。1959年,赫鲁晓夫否认了美国工人居住在这样的房子里,但是到20世纪80年代,他的后代发现他们被骗了。他们会亲眼看见,美国的发展更快。一个笑话在当时广为流传。据说,有一天,一列火车正载着苏联的领导人穿越西伯利亚大草原。突然火车停了下来。和往常一样,斯大林跳起来叫着:“把司机打一顿!”司机被打了,可是火车还是没有动。随后赫鲁晓夫下令:“让司机继续开车!”司机回到了座位上,但是火车依然一动不动。然后,勃列日涅夫微笑着建议道:“让我们假装这列车在运行吧。”
苏联的民众可以打开电视机,看到像我一样的人们弹着吉他、穿着牛仔裤,但是糟糕的是他们会看到工业革命的崭新时代即将开始,这次是由信息技术推动的,它给铁幕右侧的国家带来了更多的好处。美国的第一台计算机——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于1964年问世。它重达30吨,需要很多电力,启动这台计算机时甚至需要关闭费城所有电灯。在随后的30年中,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向西方企业出售仍然庞大但重量稍轻的电脑。1971年,在微处理器发明后,真正的转型开始了。
和以前一样,革新者是精英里面的边缘人物——在优化计算机上,这个人不是来自在信息时代大放光彩的IBM,而是如史蒂芬·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一样,来自诸如加利福尼亚州门洛帕克郊区的修车厂这类地方。沃兹尼亚克及其商业伙伴史蒂夫·乔布斯带领一帮思维怪异的朋友,用仅有的91000美元启动资金,在1976年推出了他们的第一代苹果电脑。到1982年,苹果电脑的销量达到5.83亿美元,随后,IBM发明了个人电脑与之竞争。那时,哈佛大学的辍学生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创立了微软公司,重新部署了西海岸的办公、生活格局。计算机化推广到了每一个办公室、每一户家庭,计算机一年比一年便宜、方便,而且功能也变得更有趣多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