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西方领先的世纪(第21/22页)

表2-1 东西方起源的对比

或许从长远来看,不同的烹饪方法产生了不同的饮食方式和不同的家庭结构。但是再一次,事情是否真的是这样,我们并没有明显的证据。在东西方,最早的农民似乎都共同储存、烹饪甚至食用食物,几千年后才发生改变,这些事情开始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再一次,东西方之间的相似超过了它们的差异。东方早期对陶器的制造显然是一个有意思的差别,但是这似乎与西方得以统治世界的原因并没有太大关系。

那么,东方早期精致的坟墓和西方更早些时候精致的圣坛是否有关系呢?我想,这些只是各自发展中的一小部分。正如我们所见,东西方都曾对祖先非常崇拜,当时农业的发展使得对逝者土地的继承成为最重要的经济活动。出于各种原因,我们永远也不可能理解,东西方为什么用不同的方式向祖先表示感谢,与他们联系。一些西方人显然认为,四处传递他们亲属的头颅,把公牛的头和脊柱放于屋中,以及把其中的一些人作为祭品就能达到目的;而东方人一般将刻有动物图案的翡翠作为陪葬品,并砍掉其他人的头,把它们扔在墓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偏好,但是结果却是相似的。

我想我们能够从表2-1得出两个结论。第一个结论是,早期东西方核心区域的发展非常相似。我不想掩饰它们之间存在的差异,例如石器的类型、人们吃的动物和植物,但是,这些差异都不能为我们先前提到的理论提供支持,即在冰河时期后,西方文化的发展方式使得它比东方文化更具潜力,从而解释为什么世界是由西方统治。这看起来并不真实。

如果任何长期注定理论能够经得起表2-1的检验,那么最简单的理论就是,得益于地理因素,西方领先东方发展2000年,这个领先优势足以让它先开始工业革命,然后得以统治世界。为了检验这个理论,我们需要将东西方的比较放到离我们更近的时期,看看事情是否真的是这样。

这听起来很简单,但是我们从表2-1中得到的第二个结论是,跨文化比较很难。在两栏中列出重要的发展只是一个开始,因为要了解表2-1中的异常现象,我们就需要将煮食、烘烤、头颅以及坟墓放在当时的背景中考虑,找出它们在史前社会中的重要意义。这将会把我们带到人类学(人类学是对不同社会的比较研究)的核心问题中去。

19世纪,欧洲的传教士和牧师收集了殖民帝国的人们的信息,他们报告中所描述的奇怪风俗使很多学者感到震惊。人类学家对比了这些活动,推测了它们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路径,从而推断出人类更高文明行为(他们指的是更像欧洲人的行为)的进化。他们派遣渴望成功的学生前往奇异的地方搜集更多的例子。其中有一个名叫布罗尼斯拉夫·马利诺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的优秀年轻人,他是一位在伦敦学习的波兰人。1914年,“一战”爆发的时候,他正在特罗布里恩群岛上。当时,马利诺夫斯基没有船回家,于是他做了一件在当时的情况下唯一合理的事情:他生了一会儿闷气之后,在岛上交了一位女朋友。因此,到1918年,他已经对特罗布里恩群岛上的文化了如指掌了。他了解到了专家的研究中缺失的部分:人类学其实是解释不同的习俗如何变成一个整体的。要进行比较,对象必须是有完整功能的文化,而不是脱离背景的零碎习俗,因为即使是相同的行为,在不同的背景下也会有不同的意义。例如,拍脸的动作在堪萨斯代表你不同意,而在新几内亚却代表你同意。同样的,相同的想法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就像史前东西方分别用传递头颅和用翡翠陪葬来表示对祖先的尊敬一样。

马利诺夫斯基不会喜欢表2-1。他会坚持认为,我们不能对两个功能文化进行评判,说哪一个文化更好。我们也不能把“西方领先”作为一本书的开头。他有可能会问,“领先”是什么概念?我们究竟如何理清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中那些特别的习俗,并将它们互相对比?即使我们能够理清事实,我们怎么知道该衡量哪些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