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15架美国轰炸机在中国迫降……(第5/5页)
“‘杜立特空袭’虽然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了,但这些英雄一直受到美国人民的敬仰和尊重。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做出的伟大功勋,也永远不会忘记为自由和正义事业做出贡献的中国人。”
馒头说
今天的这篇文章,其实说了两个故事。
第一个,是16架美国轰炸机轰炸日本的故事。
第二个,其实是美国飞行员迫降中国后,得到中国老百姓帮助的故事。其实每一队机组成员受到中国百姓帮助的过程,都是一段故事,有惊险,更有温暖。
战争年代,最无力、最孱弱的,其实就是手无寸铁的老百姓。但也正是在战争年代,普通老百姓的那种坚韧、勇敢和无畏,会更凸显出来,甚至一点儿都不比手里拿着武器的士兵逊色。
当自己的家园面临被侵略的危险时,子弟兵是顶在最前面的那堵墙,而百姓则是墙下坚实的土壤,是士兵们的职责和使命,也是士兵们的动力和根基。
就像电影《敦刻尔克》里那个触动无数人的镜头:看到海平面上出现了无数普通英国民众驾驶着各类船只跨海而来,指挥官把望远镜放了下来,旁边人问他看到了什么,他轻轻吐出一个单词:
“Home.”
读者评论
会做软装的食上社社长Luzy:2012年“杜立特空袭”70周年纪念,美国杜立特轰炸者协会特意邀请了浙江衢州江山的村民廖明发前往美国。他的父亲廖诗原,正是当年救下3号机领航员沃朱克(Charles John Ozuk)的人之一。衢州江山是什么地方?是“三毛一戴”(毛人凤、毛万里、毛森、戴笠)的故乡……
烟小火:老百姓真的非常简单,那个年代可能不论你是哪国人,只要说,我也是打鬼子的,老百姓一定倾囊相助,哪怕自己有的也只是那么可怜的一点点……以他们的脑袋,并不会认真地思考分析,我帮了你,将来可能会遭到什么样的折磨。这不是深思熟虑后的决定,这是民心的本能。
不亦乐乎:专业就是研究太平洋战争,觉得需要补充一点。“杜立特空袭”对战局最重要的影响应该是,日本因此急于消灭美国太平洋舰队,造成许多战略决策的失误。案例之一就是登陆中途岛被美军击退,自此太平洋战场态势转折。当然,日本发起太平洋战争是注定要失败的。但历史过程总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结合,“杜立特空袭”促进了战争主动权的转移,历史意义大于实际战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