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若干礼制与王朝品位结构的一元化(第17/18页)

(45)“二王后”就是山阳公和卫国公。山阳公即汉献帝刘协,是汉朝之后。卫国公被用作周朝之后,其人应即姬署,或其父祖。《宋书》卷六十《荀伯子传》:“晋泰始元年(265年),诏赐山阳公刘康子弟一人爵关内侯,卫公姬署、宋侯孔绍子一人驸马都尉。又泰始三年,太常上博士刘憙等议,称卫公署于大晋在三恪之数,应降称侯。”此“卫公姬署”,即高堂隆《瑞贽议》所云“卫国公”。姬署死于西晋泰始七年,见《通典》卷七四《礼三四》,第405页下栏。

(46)梁武帝把汉代的九卿增加到了十二卿,即太常卿、宗正卿、太府卿、卫尉卿、司农卿、少府卿、廷尉卿、光禄卿、大匠卿、太仆卿、鸿胪卿、大舟卿。

(47)而且,梁朝的宗正卿“位视列曹尚书”,司农卿“位视散骑常侍”,太府卿“位视宗正”,少府卿“位视尚书左丞”,太仆卿“位视黄门侍郎”,卫尉卿“位视侍中”,大匠卿“位视太仆”,光禄卿“位视太子中庶子”,鸿胪卿“位视尚书左丞”,太舟卿“位视中书郎”。诸官的“位视”并不相同,同样反映了它们品级相同但官资不同,所以“班”也不同。

(48)以上所叙梁制,参看《隋书》卷二六《百官志上》及《通典》卷二七《职官十九》。

(49)安作璋、熊铁基:《秦汉官制史稿》,齐鲁书社1985年版,下册第462页。

(50)见《隋书》卷二六《百官志上》所叙陈制。

(51)《通典》卷七五《礼三五》引,第408页中栏。

(52)《唐六典》卷二《吏部郎中》,第32页。《新唐书》卷四五《选举志下》。

(53)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七《职官考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38页上栏。

(54)《司马光奏议》,山西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34页。

(55)《宋史》卷一一八《礼志二一》,卷一六八《职官志八》。

(56)按,《宋史》卷一六八《职官志八》所列“建隆以后合班之制”,龚延明先生认为“实为仁宗庆历以后之制”,见其《宋史职官志补正》,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494页。

(57)可参看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618页。

(58)薛梅卿、赵晓耕:《两宋法制通论》,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71页。

(59)如《宋史》卷一六八《职官志八》所叙:“内客省使视七寺大卿,景福殿使、客省使视将作监,引进使视庶子。宣庆使、四方馆使视少卿,宣政、昭宣、阁门使视少监。客省等副使视员外郎。皇城使以下诸司使视郎中,副使视太常博士。内殿承制视殿中丞,崇班及阁门祗候视赞善大夫,供奉官视诸卫率,侍禁视副率。殿直视著作佐郎……”

(60)《庆元条法事类》卷四《职制门一·官品杂压》:“诸序位以职事杂压,从一高;同者,异姓为后(谓非国者)。次以贴职,贴职同,以服色;服色同,以资序;资序同,以封爵;封爵同,以勋;勋同,以转官;先后转官同,以出身;出身同,以齿。……诸杂压高下相妨者,先以差遣;差遣同或高者,序官。”《续修四库全书》,第861册第86-87页。

(61)《明史》卷五三《礼志七》。

(62)申时行:《万历大明会典》卷四四《礼部二·朝仪》;徐一夔:《明集礼》卷十七,《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649册。

(63)可参看《光绪大清会典图典》卷二六。

(64)陈立:《白虎通疏证》,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95、126页。

(65)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73页。

(66)据郑玄注和孔颖达疏,其大意是天子吃的瓜要削皮,四析再横断,形成八块,再蒙上一块细葛巾;诸侯的瓜只切成两半再横断,形成四块,蒙上一块粗葛巾;大夫的瓜也切成四块,但不蒙巾;士吃的瓜只切掉瓜蒂,再横断,形成两块;庶人吃的瓜,只削掉瓜蒂而已。《十三经注疏》,第1243页下栏。

(67)转引自胡志宏:《西方中国古代史研究导论》,大象出版社2002年版,第77页。又宫崎市定《古代帝国的成立·总论》:“即使说历史的理解是始于时代区分且终于时代区分也并不过分。……参考欧洲史的研究方法,我们想把东亚史的时代区分为第一期古代帝国的成立、第二期贵族社会、第三期独裁政治时代、第四期东亚近代化进行时代这样4期进行考察。”京大东洋史1,创元社1952年版;《宫崎市定全集》第17卷,岩波书店1993年版,第11页。转引自礪波護:《中国历史研究入门》,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06年版,第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