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分等分类三题之二:秦汉冠服体制的特点(第4/26页)

据此我们判断,周代冠服的“自然分类”仍很浓重,同时冠服体制的重心落在了“级别分等”上,以分等为主。也就是说,可以从“自然分类”和“级别分等”两点,认识周朝冠服。究其原因,前一特点在于周朝还处历史早期,冠服的进化尚未远离“自然”状态,等级礼制还不如后代精密复杂;后一特点则在于周朝是一个贵族社会,身份凝固而等级严明。

三 秦汉冠服体制:自然分类与职事分类

周朝冠服的特点是以“自然分类”和“级别分等”为主,下面再看秦汉。秦汉冠服体制的特点,可以表述为以“自然分类”和“职事分类”为主。所谓“特点”,是比较前朝后代而言的。

战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新鲜的服饰在各处不断涌现,异彩纷呈,展示了一个多元化时代的蓬勃活力。“战国以来,人自为礼,家自为俗,岂知古之司服有制哉!”(29)赵武灵王颁《胡服令》,标志着冠服运用上的“实用”精神,已冲破了贵族服饰的礼制传统。“首服中的冠突破了传统礼制的限制,出现了许多新的冠式,如獬豸冠、鸡冠、鹖冠、高山冠、远游冠、巨冠、高冠等。”(30)众多史料显示,战国服饰的变异性,君臣民众穿衣戴帽的随意性,都是相当之大的。一些新兴群体也拥有了特殊服装。例如殷朝留下来的某种服装,变成了“儒服”。那表明“士人”已从贵族等级体制中分化出来了,“儒服”是一种社会角色的标识,但不是一个政治等级的标识。用本书概念,“儒服”具有“职事分类”的意义。

秦汉统治者着手整饬冠服,在这个过程中,新的冠服体制逐渐成形了。《续汉书·舆服志》所叙东汉冠服,就是战国秦汉服制变迁的一个结集;下将《续汉书·舆服志》相关内容摘要于次:

长冠:又称斋冠、刘氏冠,祀宗庙诸祀则冠之。据说为刘邦早年所造所服,故为祭服,尊敬之至也。

委貌冠:行大射礼于辟雍,公卿、诸侯、大夫行礼者冠委貌,衣玄端素裳。

皮弁:与委貌冠同制,以鹿皮为之。行大射礼于辟雍,执事者冠皮弁。

爵弁:一名冕。祠天地五郊明堂,云翘舞乐人服之。

通天冠:乘舆所常服。深衣,有袍,随五时色。

远游冠:制如通天冠,有展筩横之于前,无山述,诸王所服也。

高山冠:中外官、谒者、仆射及洗马所冠。

进贤冠:公侯三梁,中二千石以下至大夫、博士两梁,自博士以下至小史、私学弟子,皆一梁。

法冠:侍御史、廷尉正监平服之,又名獬豸冠。

武冠:或称武弁大冠,诸武官冠之。侍中、中常侍则加金珰、附蝉、貂尾。刘昭云其为“鵔鸃冠”,不过鵔鸃冠系郎官之服,上插鸟尾,非貂尾(31)。

建华冠:据说来自古代的鹬冠。天地、五郊、明堂之礼,育命舞乐人服之。

方山冠:似进贤冠,祠宗朝,大予、八佾、四时、五行乐人服之,冠衣各如五行五方之色。

巧士冠:郊天时宦官黄门四人冠之,乘舆车前以备宦者四星。

却非冠:制似长冠,下促。宫殿门吏仆射冠之。负赤幡,青翅燕尾。

却敌冠:制似进贤,卫士服之。

樊哙冠:汉将樊哙造次所冠,制似冕。司马殿门大难卫士服之。

术氏冠:前圆,吴制,差池逦迤四重。赵武灵王好服之。

鹖冠:武冠加双鹖尾则为鹖冠。五官、左右、虎贲、羽林五中郎将、羽林左右监,及虎贲、武骑皆鹖冠。“羽林”即指鹖尾如林的意思。《后汉书》卷五二《崔烈传》:“(崔)钧时为虎贲中郎将,服武弁,戴鹖尾。”

汉廷冠服当然不止这些。比如,还有一种“旄头”,曾是羽林中郎将及羽林孤儿的发式(32);还有一种“小冠”,曾为县令县长所服(33)。此外儒生官僚往往把官服放在一边而另穿儒服,这问题将在第五章讨论,此处不赘。不同时候,冠服式样也会有变化。

读者也许会说,《续汉志》乃晋人司马彪所作,难以反映汉人的冠服观。不过我想这问题不算很大。像汉末蔡邕《独断》一书叙述冠服的模式,就与《续汉志》类同:依照冠类,一一叙述冕、帻、通天冠、远游冠、高山冠、委貌冠、进贤冠、法冠、武冠、长冠、建华冠、方山冠、术士冠、巧士冠、却非冠、樊哙冠、却敌冠等(34)。这与《续汉志》大同小异。此外由残留史料片段所见,应劭《汉官仪》、阮谌《三礼图》、董巴《大汉舆服志》等书(35),记述冠服的笔法也差不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