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分等分类三题之一:“比秩”与“宦皇帝者”(第5/19页)

进而,“宦”作为一种依附、私属形式,在先秦是普遍存在的。“宦”字由表示家内的“宀”和表示臣隶的“臣”构成。裘锡圭先生说:“‘宦’本是为人臣仆的意思。郎官、谒者之流本是门廊近侍,有类家臣,故以‘宦’称。”(28)《国语·越语》中的“宦”,注谓:“若宦竖然”,“为臣隶也”(29)。《左传》宣公三年:“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俞樾云:“所谓宦者,殆亦为人臣隶。”(30)俞樾以“为人臣隶”释“宦”,我们认为是可信的。“宦皇帝者”包括谒者,谒者之官在先秦也叫“典谒”,是由庶子弟们承担的贱役(31)。从江陵凤凰山出土的木俑及竹简看,汉代官吏经常用男奴来当谒者(32)。还有,君王的嫔妃也属“内官”(33),给人做妾也称为“宦”,这也能帮助理解“宦”的性质。《左传》僖公十七年:“及子圉西质,妾为宦女焉。”杜预注:“事秦为妾。”男的“宦”就是做臣隶,女的“宦”就是做婢妾。给大夫做家臣,也称“宦”。《礼记·杂记下》:“宦于大夫者之为之服也。”(34)给老师做学生,也称“宦”。《礼记·曲礼》:“宦御事师,非礼不亲。”先秦秦汉的私学师徒,有如一个个“知识基尔特”(35),学生奉侍老师有如私属臣妾,所以会有“宦御”的行为(36)。今天的学生用不着给老师做家务、驾车了,但历史早期的师生像一家人似的(37),服侍老师是普遍现象。师生间也用“宦”字,再度表明“宦”就是以私属身份事人。

“宦于王”是一种很原始的制度,首先是以“依附”和“信托”为基础的,但同时也具有维系和强化王权的功能,所以颇有“发扬光大”的潜力。传统社会里面,贵族是普遍存在着的。亚里士多德、孟德斯鸠着眼于是单主统治、少数人统治还是多数人统治,区分出了一种名为“贵族政治”的政体(38)。然而不同社会的贵族政治又是有差别的。西欧中世纪的贵族属于军人阶层,以封臣制度和骑士制度为基础;而中国春秋时代,若干大贵族世卿世禄、操持国政,国君废立常出其手。前一情况中,国君与贵族相对而言是各守本分的;后一情况下,斗争却经常围绕国家政权和君权而展开。中国早期的贵族政治,蕴藏着走向专制集权的历史趋势,“宦于王”制度就是在这个趋势的支配下演化的。欧洲中世纪的骑士,在少年时代也有给领主做臣仆的经历(39)。也正是为此,他们有了机会跟心仪的贵妇发展浪漫的“骑士之爱”(40)。这种做骑士要先做臣仆的制度,不妨称为“宦于主”,“主”就是封建领主。那么“宦”的制度,还不只是中国才有。当然“宦于主”与“宦于王”还是有区别的。中国的“宦于王”制度,显然与专制集权配合得更为紧密,与选官制度也配合得更为紧密。贵族与君主的权势往往此消彼长,贵族强大了,君权就会相形见绌。“宦于王”的制度有利于王权,不利于贵族。所以在贵族政治瓦解后的战国秦汉,“宦皇帝”制度并未随贵族政治衰微而衰微下去,居然在一段时间中,继续发挥着余热。臣民对君王的人身依附,君王对臣民的人身支配,是专制政治的基础,但不是贵族政治的基础。什么是“专制”?“专制”是“一种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是主奴关系的统治形式”(41)。“宦于王”就是给君王做臣隶、做奴才。人近天子而尊,给君王做“臣隶”并非不能引以为荣的。在清朝,满官与侍卫对皇帝自称“奴才”(42),汉人官僚是被征服者,只能称“臣”,还没资格享受称“奴才”的光荣呢。总之,我们是在“人身依附”和“强化王权”两方面,观察中国的“宦于王”与“宦皇帝”制度的。

本章第四节还将提到北魏的侍从、虎贲、羽林,辽朝的祗候郎君,元朝的怯薛,清朝的侍卫,它们与“宦于王”制度,都有类似之处。但周代士庶子制度,与这些制度,以及与战国以下的“宦于王”制度,还是存在若干差异的。承担侍从、侍卫,只是周朝士庶子制度的一个方面,它还与其时的文教制度紧密相关。就此而言,它比北方异族政权的类似制度,“文”的色彩浓厚得多。进一步说,战国的“宦于王”是为君主做侍从侍卫,具有强烈“私”的意味;但此前周代士庶子体制,还不是没有“公”的意义,即“公共管理”意义的。对这“文”与“公”两点,下面予以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