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分等分类三题之一:“比秩”与“宦皇帝者”(第17/19页)
(48)库朗热:《古代城邦:古希腊罗马祭祀、权利和政制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2-213页。正如柏拉图所说:“教育对每个母亲的儿子都是强制性的。”《柏拉图全集》,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卷第562页。
(49)《礼记·燕义》:“庶子官职诸侯、卿、大夫、士之庶子之卒,掌其戒令,与其教治,别其等,正其位。”庶子所掌“诸侯、卿、大夫、士之庶子之卒”之“卒”,应即《周礼·诸子》“掌国子之倅”之“倅”。《逸周书·籴匡解》“余子倅运”句,黄怀信先生释“倅”为“副”。见其《逸周书校补注译》,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1页。所据当为孔晁、朱右曾说,参看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逸周书汇校集注》所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86页。似非。“余子倅运”,即编制起来而承担运役。
(50)西嶋定生的文章题为《中国古代帝国形成的一考察:汉高祖及其功臣》,见《历史学研究》第141号,1949年。参看其《关于中国社会结构特质的问题所在》一文,收入《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2册,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8页以下。
(51)参看王克奇:《论秦汉郎官制度》,收入安作璋、熊铁基《秦汉官制史稿》,齐鲁书社1984年版,上册第345页。
(52)《汉书》卷六四上《严助传》:“严助……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繇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主父偃、徐乐、严安、东方朔、枚皋、胶仓、终军、严葱奇等,并在左右。是时……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中外相应以义理之文,大臣数诎。”严助为中大夫,还有朱买臣等在皇帝左右,并在皇帝支持下与外廷大臣辩论。“中外相应以义理之文”之“中外”,就是“中大夫”之“中”与“外朝”之“外”。
(53)关于大夫承担临时使命,可参廖伯源:《汉代大夫制度考论》,收入《秦汉史论丛》,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3年版,第218页以下;又其《使者与官制演变:秦汉皇帝使者考论》,台湾文津出版公司2006年版。后书所论使者,即大夫和郎官在内。大夫与郎官是临时使命的主要承担者,也可参看拙作:《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第4章第5节“散官问题”。
(54)例如侍中:“贵游子弟及倖臣荣其官,至襁褓受宠位。……张辟强年十五,霍去病年十八,并为侍中。”见《初学记》卷十二,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79页。又如太子庶子:汉代“国家故事,选公卿、列侯子孙卫太子家,为中庶子。”见《北堂书钞》卷六六引班彪笺,学苑出版社1998年版。又如中常侍、黄门侍郎:“汉家旧典,置侍中、中常侍各一人,省尚书事。黄门侍郎一人,传发书奏。皆用姓族。”见《后汉书》卷四三《朱穆传》。又如给事中:“给事中常侍从左右,无员,位次侍中、中常侍。或名儒,或国亲。”见《北堂书钞》卷五八。
(55)《汉书》卷十一《哀帝纪》注引应劭。
(56)《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
(57)参看严耕望《秦汉郎吏制度考》,《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23本,1951年;黄留珠:《秦汉仕进制度》,西北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58)见《汉书》卷五《景帝纪》后元二年(前142年)诏。
(59)卫宏:《汉旧仪》卷上,周天游点校:《汉官六种》,第65页。
(60)《史记》卷一○二《张释之列传》集解引《汉仪注》。
(61)汉文帝时张释之“以赀为骑郎”,见《汉书》卷五十《张释之传》。汉景帝时司马相如“以訾为郎”,见《汉书》卷五七上《司马相如传上》,颜师古云:“以家财多得拜为郎也。”此外还有一种通过纳赀,即输纳财物而为“宦”者的,但这不是“赀选”的典型形态。如黄霸“武帝末以待诏入钱为官,补侍郎、谒者。”见《汉书》卷八九《黄霸传》。
(62)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卷三四《相和歌辞·相逢狭路间·之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511页。此诗虽题为“梁昭明太子”即萧统作,但我认为它来自汉代乐府,萧统顶多做了一些润色而已,却非其原创。参看拙作:《汉代乐府〈陌上桑〉中的官制问题》,《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