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宗教审判庭(第4/7页)
在普罗旺斯这个国家,回归早期基督教的运动,早在11世纪的最初10年就已经出现。
但是不论怎样牵强附会,这些也构不成公开叛乱的罪名。只是偶尔有人建议教士可以像普通教民一样过着朴实无华的生活;有人拒绝在领主出战时跟随参战(哦,想想那些可怜的古代殉教者吧!);有人想学一点拉丁文,以便可以自己阅读和研究福音书;有人表示不赞成死刑;有人否认存在炼狱,尽管基督死后600年,它就被官方正式宣布为基督教天国的一部分;而且还有人拒绝把自己收入的1/10缴纳给教会(这是一个最重要的细节)(1)。
教会总要尽可能查出这些叛逆活动的领袖们,有的时候,如果这些人不听规劝,就会被悄悄地除掉。
但是,这种邪恶继续蔓延,最后普罗旺斯的主教们不得不聚集起来召开一个会议,商讨采取什么办法来制止这种非常危险的、具有高度煽动性的骚动。他们不断地召开会议,并讨论,一直延续到公元1056年。
这时,已经清楚地表明,一般性的惩罚和革除教籍已经没有任何明显的效果。
那些一心想要过“纯净的生活”的平民百姓们,乐得能有机会在铁窗下表现基督徒的宽容忍让精神,万一被判处死刑,他们也会带着羔羊般的顺从走向火刑柱。而且,一个殉教者留下的空缺,立刻会有10个人怀着神圣的感情补上。
罗马教廷方面的代表坚持要进行更残酷的迫害,而当地的贵族和神职人员(他们知道老百姓的本意)则拒绝执行罗马的指令,并且抗议说,暴力只会刺激异端更加深入人心,听不进任何道理,那样只能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就这样,双方的争执延续了将近一个世纪。
11世纪后期,这场运动又从北方获得了新的动力。

彼得·韦尔多
在与普罗旺斯隔着罗纳河相望的里昂小镇里,住着一位名叫彼得·韦尔多的商人。他是一位严肃认真又极为善良宽厚的慷慨之人,一心想要效仿救世主的榜样,几乎到了痴狂的地步。
耶稣曾经教导说,一个富有的人想进天堂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几十代基督徒一直想弄明白耶稣说这句话的确切含义。而彼得·韦尔多却不费那种心思。他读了这句话后便对此深信不疑。他把所有的财产分给了穷人,退出了商业,不再积累新的财富。
约翰写道:“汝等须自寻《圣经》。”
20位教皇给这句话加了评论,还审慎地规定,在什么情况下,一个凡人才可以不需要教士的帮助,而直接研读《圣经》。
彼得·韦尔多却另有看法。
约翰说了“汝等须自寻《圣经》”。
那么好吧,彼得·韦尔多就自己读。
当他发现自己读到的东西跟圣徒杰罗姆的说法并不吻合的时候,便把《新约》译成了他自己的母语,并把他的翻译稿向普罗旺斯各地散发。
开始,他的行为并没有受到太多的注意。他那种对清贫的热情似乎并没有什么危险,大不了他会在别人的建议下建立起某种新的禁欲的修道院规章,以满足那些希望过艰苦生活,抱怨现有的修道院太奢侈、太舒适的人的需要。
罗马总是善于寻找一些合适的发泄渠道,以免那些信仰过于强烈的人惹是生非。
但是要做这种事情必须符合规定,循规蹈矩地来进行。在这方面,普罗旺斯的“纯洁的人”和里昂的“穷苦人”却犯了可怕的错误。他们不仅不向主教通报自己在做什么,而且还斗胆宣称了一个惊人的观点:一个人即使没有专业教士的帮助,也能够成为一个完美的基督徒。还说罗马主教无权指挥他管辖之外的人们应该做什么,或强迫人们应该信奉什么,正如塔尔塔里的大公爵和巴格达的哈里发没有这种权限一样。
教会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平心而论,它是在长时间的等待之后,才最终下决心用武力来消除这种异端邪说的。
但是,如果一个组织基于原则认定只有一种思想和生活方式是正确的,其他的方式都是不正当的,应该受到谴责与诅咒;那么,其权威性一旦受到公开质疑时,它必定会采取一些激烈的措施。
教会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别想继续维持下去。正是这种考虑迫使罗马采取坚决的行动,炮制出一系列的惩罚措施,让所有潜在的持异见者心怀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