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统一政府之堕落【东汉兴亡】(第4/5页)

平帝 王莽(遂受汉禅。)

光武中兴,又减削外朝政府之权力,一移之内朝王室,于是外戚势任愈大。

西汉虽以外戚辅政,而外朝丞相体尊,犹为对峙之局。【汉初以丞相主文,太尉主武,御史大夫为丞相之副。武帝宠太尉为大司马,主内朝,则丞相于外朝为独尊也。王莽之篡,则以王氏久盛,王莽又自为外朝所归向故。】光武躬亲庶务,内朝尚书位微而权重,外廷三公并峙,【以丞相为司徒,太尉为司马,(后又称太尉。)御史大夫为司空,称三公并列;而太尉公序在司徒公之上。(此元帝时三公位已然。)】仅有虚位,无实权。【东汉事无巨细,皆由尚书行下三公,或径下九卿,故东汉九卿权亦重。】故外戚用权于内,外朝即无以相抗。

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为当时统一政府文治上之进步。王室削夺政府权任,而以私关系的外戚代之,则显然为统一政府之堕落。

然外戚与宦官较,则外戚犹为稍愈。

五、宦官参加王室之由来

西汉初年,王室、政府界限不清,而当时官吏组织中亦无宦者之特殊集团。

朝廷自皇帝以下,官吏最要者有三公、九卿。

丞相:辅助天子,总理庶政。

御史大夫:副丞相。

太尉:丞相为文官长,太尉为武官长。

以上为三公。

太常:掌宗庙礼仪,属官有太乐、太祝、太宰,【主宰牲牢。】太史、太卜、太医等,此为天子宗庙之守官。太常始名“奉常”,盖即“奉尝”借字。【“宰”本百官之首,此乃以“奉常”为九卿之长官,犹其遗意也。】

光禄勋:掌宫殿掖门户,属官有大夫、郎、谒者等。大夫掌论议;郎宁守门户,出充车骑;谒者掌宾赞受事。“光禄”即古言“大麓”,“勋”则“阍”也。古天子居山邱,则守门者居麓,故曰大麓,即犹后世之阍人。然则光禄勋为天子守宫殿之官。

卫尉:掌宫门屯卫兵,属官有公车司马、卫士、旅贲等。旅贲,虎士成群而奔也。卫尉与光禄勋同掌宫卫,惟卫尉乃武职。然则光禄勋犹大门房,而卫尉则为卫队长。九卿先庙祝而后门房、卫队,此古人敬祖尊先之义。

太仆:掌舆马。皇帝居则需光禄勋、卫尉之侍卫,出则需太仆之车马,故以太仆次此三卿,皆主皇帝之生活。

廷尉:掌刑辟。

大鸿胪:掌诸归化蛮夷。

宗正:掌宗属。对皇帝有犯逆则归廷尉,宾服则归大鸿舻。先中国而后四夷,故廷尉在大鸿脯前。其同宗外戚则属宗正,先公后私,故在廷尉、大鸿胪后。此三卿皆主皇帝之交际。

大司农:掌谷货,主田租之入,以给国家之公费。

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天子之私供养。大司农为大账房,少府为小账房;此二卿皆主皇帝之财务。

以上为九卿。论其性质,均近于为王室之家务官,乃皇帝之私臣,【乃私的仆隶。】而非国家之政务官,非政府正式之官吏。【非公的僚属。】推而上之,可知宰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其初实亦帝王私臣。【宰相、太尉已论如前;御史者,国策谓:“献书于大王御史”,又曰:“御史在后,执法在前”,其先亦宫职,非府职,是家巨。非朝臣也。故昔人以丞相拟周礼中之太宰,以御史大夫拟小宰,以御史中丞、少府、尚书拟宰夫。少府之下有大长秋,则犹内宰也。】汉政本袭秦旧,【汉臣来自田间,未能创建。】秦廷有些处脱不了古代贵族家庭的遗习,故秦汉初年政府,有几处亦只是一个家庭规模之扩大。

整个朝廷,初从家庭状态中蜕化而出,【尤其如九卿中之光禄勋与郎官。】那时自不需另要内廷私臣乃至于宦官。

宦官在当时,与普通士人,亦并不歧视。如赵髙为秦二世师,又为郎中令。司马迁受腐刑后乃为中书令。盖古者贵族阶级之旁,常有刑人服事执役。此等刑人,或由俘虏,或因罪罚,而多半亦出贵族阶级,有聪明技艺,故刑而用之,其地位较之工、贾、农、牧一般平民为高。称曰“宦”者,宦本宦学、仕宦,非恶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