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香头的完成典礼(第3/7页)
当“表”焚过之后,跪着的人向龛位行“大参”礼(手足着地,俗称“磕大头”)。然后,众亲友依着次序焚香叩拜。其次,本门香头依着次序焚香叩拜。最后,本门香头见礼“下参”(叩首)。“下参”时,受者说一两句吉祥语。
7.“拜师”:“交表”礼行过之后,便要行拜师礼。新香头首先向香头师父行“大参”礼,这是正式的“拜师”。拜过之后,香头师父一一向新香头引见本门的各香头,规定如何的称呼,依照辈分行礼,从此便算是一门的人了,“当香差”的新弟子既然拜过师,所顶的新仙家也须要拜“师仙”,于是便纷纷地降神了。
8.“赐号”:降神之后,师仙坐在首座,新仙家向之跪拜认师,师仙便祝颂吉祥词句和勉励的话,新仙家一一领答。然后师仙赐予新仙家“堂号”,并且赐新香头“法名”,按照香头师父门中各弟子行辈的名序排之。于是新仙家跪下,向师仙申谢。其他同门各香头所降的仙家,纷纷向“师仙”道喜,向新仙家祝贺。此时,总管四门仙家的“王奶奶”也要奉天旨降坛,对于新仙家加以祝颂勉励之词。
以上是安炉的情形,这都是据张斌香头所述。此外,要补充的一点,乃是据刚秉庙李香头所谈,“当差的”不会治病,这已然是不成疑问,就是新仙家也不会治病。新仙家治病技术的获得,是在“安炉”之后。香头师父降下“师仙”,新香头降下新仙家,师仙既然是新仙家的师父,所以,也需要将治病的技术传给新仙家。
新香头在“安炉”典礼之后几日,要到各“坛口”答拜道谢。“当差的”自然与“当差的”道谢,有时新仙家也要降神与各“坛口”上的仙家道谢。礼尚往来,人神一理,如若不答拜,不但“当差的”挑眼,仙家也要挑眼。
三、安龛
本节讨论“安龛”的典礼。但是,作者此处须要声明,本节所包括的不仅以狭义的“安龛”典礼为限,其他与“安龛”有关,发生在前前后后的辅助仪式都要在本节后部作详尽的叙述,这样的做法至少有两种理由:第一,我们将“安龛”的典礼(狭义的)从复杂的历程抽出来,可以显示出它的特别重要的意义;第二,将与“安龛”有关的附属仪式,完全依照发生的次第来描述,这样方可明了“安龛”典礼(广义的)整个的历程。
“安龛”又叫做“安坛”,它的意义是某一香头所顶的仙家在香坛中还没有“塑像”和龛位,特由许愿的人(或是本坛的香头,或是某“助善的”)发下心愿,与仙家塑像奉在龛中,再由与此香头同门的长辈香头,如师父或是师祖,对于此塑像加以种种的仪式。此塑像经过这种“开光”的仪式(使塑像发生感觉)便具有灵性,而不是一轴无生命的绘像了。
“安龛”的仪式,是在夜间子时举行的,这种仪式除了许愿的人、本坛香头、其他执事香头之外,外人绝对禁止参加并瞻仰。在此种仪式举行之前,塑像不放在龛里面,所以龛是空的,仅仅用一块“压坛布”(即四尺余长一块新红布)遮在龛的前面,塑像是要等到“开光”之后,方“请”到龛里面去。
“安龛”所用的物具,有新手巾一块、新梳子一具、银簪一支、新笔一枝、朱砂一小盘、白芨(药品,形状如木头)一块、净水少许、镜子一面、小铜钱一枚、五色线一缕、红绸一条。以上各物全都放在铜茶盘当中,另外还用一个面盆。
仪式是在“坛”中举行的。举行的时候将房门紧闭,执事的众香头便要令外人回避,不许参加、不许偷看,尤其忌讳童男女和“四眼人”(就是怀孕的妇女),并且不时向屋外的人们高声说道:“千万不要偷看,不但对神佛不敬,实在对于自己本身没有益处!”此外,屋外又有负责监视的人,禁人偷看。
在此种森严壁垒下,外人实在不可能得到观察的机会。但是,这种秘密的仪式,特别能吸引一个实地研究者的注意,所以,除了事后向执事的香头详细地请教,别无其他方法。作者资料的来源就是根据海淀张香头的自白,由燕京大学社会学系苏钦儒先生所记录的。下面便是“安龛”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