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妃为什么必须死(第4/5页)
这个说法出自隆裕太后的回忆,源头自然是慈禧自己的叙述。考虑到隆裕太后向来温顺听话,唯老佛爷是从,她的说法存疑。
而另一种说法,见诸各种野史和当时见证者的回忆,那就是珍妃是慈禧让人给扔到井里去的。
持这种说法的回忆很多,其中最有说服力的,无疑就是在场的当事人——当时奉命将珍妃投井的太监崔玉贵的回忆。
1985—1988年间,故宫博物院主办的《紫禁城》杂志连续20期刊载了由金易、沈义羚合著的《宫女谈往录》。这位“谈往”的宫女,姓赫舍里氏,先后在慈禧身边服侍八年,是负责给慈禧点烟的贴身使女,在宫内慈禧叫她“荣儿”。
书中有一篇《崔玉贵谈珍妃之死》,说的是崔玉贵离开清宫后,有一次来荣宫女家串门,提起了那段往事。而荣宫女本人恰恰在珍妃“落井”那天当值,侍候慈禧。
按照荣宫女的回忆,崔玉贵是这样描述当时情景的:
七月二十日那天中午传完膳后,老太后有片刻的漱口吸烟的时间,……就在这时候,老太后吩咐我,说是要在未刻召见珍妃,让她在颐和轩候驾,派我去传旨。
……
我们去的时候,景祺阁北头的东北三所正门关着。我们敲了门,告诉管门的一个太监,请珍小主接旨。珍妃在接旨以前,是不愿意蓬头垢面见我们的,必须给她留下一段梳理工夫。由东北三所出来,经过一段路才能到颐和轩。我在前边引路,王德环在后面伺候,我们伺候主子,向例不许走甬路中间,一前一后在甬路两边走。小主一个人走在甬路中间,一张清水脸儿,头上两把头摘去了两边的络子,淡青色的绸子长旗袍,脚底下是普通的墨绿色的缎鞋(不许穿莲花底),这是一副戴罪的妃嫔的装束。她始终一言不发,大概也很清楚,等待她的不会是什么幸运的事。
到了颐和轩,老太后已经端坐在那里了。我进前请跪安复旨。说,珍小主奉旨到。我用眼一瞧,颐和轩里一个侍女也没有,空落落的只有老太后一个人坐在那里,我很奇怪。
珍小主进前叩头,道吉祥,完了,就一直跪在地下,低头听训。这时屋子静得掉地下一根针都能听得清楚。
老太后直截了当地说,洋人打进城里来了,外头乱糟糟,谁也保不定怎么样,万一受到侮辱,那就丢尽了皇家的脸,也对不起列祖列宗,你应当明白!话说得很坚决。老太后下巴扬着,眼连瞧也不瞧珍妃,静等回话。
珍妃愣了一下说,我明白,不曾给祖宗丢人。
太后说,你年轻,容易惹事!我们要避一避,带你走不方便。
珍妃说,您可以避一避,可以留皇上坐镇京师,主持大局。就这几句话戳了老太后的心窝子了,老太后马上把脸一翻,大声呵斥说,你死到临头,还敢胡说。
珍妃说,我没有应死的罪!
老太后说,不管你有罪没罪,也得死!
珍妃说,我要见皇上一面。皇上没让我死!
太后说,皇上也救不了你。把她扔到井里头去,来人哪!
就这样,我和王德环一起连揪带推,把珍妃推到贞顺门内的井里(据回忆,还丢了两块大石头)。珍妃自始至终嚷着要见皇上,最后大声喊,皇上,来世再报恩啦!
这是到目前为止,最多人取信的一个版本。
根据崔玉贵的回忆,珍妃临死前给他留下了印象最深的三句话:“我罪不该死!”“皇上没让我死!”“你们爱逃跑不逃跑,但皇帝不应该逃!”
由此可见,珍妃在临死前,依旧对皇帝抱有期望。
而这,恰恰是珍妃不得不死的最主要原因。
慈禧垂帘听政47年,其实很明白自己的权力终将失去,所以越到后面,她越在乎的是自己身后的权力运转和评价体系。

故宫里投珍妃的那口井
但恰恰她自己选定的光绪,并没有显示出会继续走“慈禧路线”的意思,而他身边的这位珍妃,又有主见,对光绪影响又大,一旦给了珍妃机会,肯定不会给自己什么好脸色,甚至“开棺鞭尸”也未可知。
当时八国联军兵临城下,谁都不知道大清帝国会不会就此覆灭,自己的性命是否还保得住(因为当时是慈禧力主向所有西方列强宣战的。事实证明后来八国联军并没有灭亡清朝,也没想颠覆慈禧,这是让老佛爷最欣慰的一件事)——所以不如事先把能安排的事都安排“妥当”(根据崔玉贵回忆,慈禧那天派人将珍妃投井绝不是临时起意,而是早有预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