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妃为什么必须死(第3/5页)
这就是破了大清“宫闱不能干政”的律例了。结合之前种种不快,慈禧决定一定要给珍妃来个“下马威”——珍妃连同姐姐瑾妃,被施以“褫衣廷杖”的刑罚(脱去衣服直接对肉体施刑),这一刑罚主要针对朝中大臣,在此之前还没有过对嫔妃施刑的先例。不仅如此,这一年(1894年)的十月二十九,珍妃和瑾妃双双被降为“贵人”。
毫无疑问,瑾妃基本属于无辜,慈禧针对的,就是珍妃。
6
其实话说回来,“卖官鬻爵”这种事情,在清朝后期其实已经非常常见,甚至从康熙年间开始,就是被官方默许的。
所以,这也并非是珍妃命运转向的真正原因。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关键还是珍妃的涉政,而且是深度涉政——影响光绪帝,试图推翻慈禧。
珍妃被“廷杖”和降为“贵人”是在1894年,请注意这个年份,是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惨败的这一年。
中日甲午战争一战,很多人以为罪在慈禧,但事实上,慈禧那时候已经“归政”光绪。当然,实权虽然依然掌握在幕后的老佛爷手里,但甲午战争,站在前台指挥的一直是光绪帝自己。
在这场改变中日两个国家国运的战争中,以光绪帝为代表的“帝党”是坚决主战的,而以慈禧为代表的“后党”其实是主和的。当然,不能说当时以大清帝国之威(自我评估),主战有什么不对,但至少当时,“帝党”和“后党”之间的对立已经比较明显。

光绪皇帝像
在这个过程中,珍妃毫无疑问是站在光绪一边的。而且她凭借自己的影响,试图一举逆转皇帝对太后长久以来的劣势。比如,珍妃的启蒙老师文廷式,以及他的堂兄志锐(当时的礼部侍郎),借机参奏李鸿章求和卖国,惹恼了这位晚清第一权臣。李鸿章马上反参“文廷式企图支持珍妃夺嫡,取代隆裕皇后;反对慈禧听政,支持光绪皇帝自主朝纲”。
结果果然激怒了正愁没把柄的慈禧:文廷式被驱逐出宫,永不录用;志锐被贬,放官边疆(蒙古)。至于珍妃,自然是又打又降——不敢对皇帝怎样,但用你的宠妃震慑一下你,我还不敢吗?
但这个时候,慈禧和珍妃的婆媳关系毕竟还没有恶劣到不可收拾的地步。第二年,珍妃和瑾妃又恢复了“妃”的位分。
真正的问题出在1898年——这一年,发生了“戊戌变法”。
这一针给病入膏肓的大清强行注入的鸡血,彻底让慈禧和光绪这对母子翻了脸。尤其是“帝党”试图包围颐和园的“围园杀后”行动败露(袁世凯对告密此事亦有贡献),让慈禧彻底寒了心——可以说,自那以后,慈禧对光绪已不再抱希望。
辛辛苦苦养大的孩子,怎么会变成这样?当妈妈的慈禧肯定也经过无数个辗转反侧之夜,找过很多原因。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自然会归到珍妃头上:我花了20多年让他接受圣贤教育,你分分钟就给他洗脑了?
于是,“戊戌变法”失败后,珍妃再次遭罚廷杖,而且这一次,她被打入钟粹宫后的北三所——一个当妈的,儿子都不要了,还会心疼儿媳妇?
据《故宫通览》(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的介绍,珍妃被囚禁的那个小院,位于紫禁城最北,原来是明代宫廷奶妈养老居留的地方。珍妃入住后,正门被牢牢关上,打上内务府的十字封条,珍妃住在北房三间最西头的一间,屋门从外面反锁着,吃饭、洗脸等均由下人从一扇活窗中端进递出。
珍妃每天吃的,就是普通下人的饭。平时不准与人说话。逢年过节或每月初一、十五,这些别人高兴的日子,看守她的一名老太监就代表慈禧对她进行训斥。训斥在午饭时进行,老太监指着珍妃的鼻子列数罪状,珍妃得跪着听训。训斥结束,珍妃还必须向上叩头谢恩。
没错,珍妃被打入了冷宫。
7
如果没有1900年的八国联军打进北京,珍妃会不会在冷宫里孤独终老?没有人知道答案,因为珍妃的生命,在这一年走到了尽头。
关于珍妃的死因,一直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是八国联军兵临城下,慈禧带光绪西逃,临行前珍妃不肯走,和老佛爷争执起来,赌气跳井,慈禧一个没留神,没拦住,就跳下去了。事后慈禧还表示相当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