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三:易中天与小崔说事2007-04-06(第8/12页)

主持人:我明白了,其实您在这儿给大家讲《品三国》,本身就是在讲读《三国志》的乐趣,是吧?

易:对,对!

主持人:您可以给我们讲一些故事,比如在您成长的经历里头,什么时候,读哪本书,有过那种很愉快的感觉,甚至影响了您做人做事。

易:我要讲我的故事那真叫“不过如此”,我是一个生活很没有值得一说的人,说不上,他就是喜欢读书,就是喜欢写作。读,它有好多种乐趣。比方说你读到一个非常漂亮的句子,说个现代人的吧,我读铁凝的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第一句就是“我和妹妹逛街的时候爱聊天”。哟!太好了这句子!那时候她还没当作协主席呢,我说这是好作家。

主持人:我怎么听不出好来。

易:比方说鲁迅的文章你可能也听不出好来,“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你准听不出这个好来。

主持人:这也太好了,这个写得太好了。

易:这是一种它语言的乐趣。第二种就是思考的乐趣。就是你会想,你会想问题。比方说我读《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讲诸葛亮的出山,两种说法,一种是三顾茅庐,一种是登门自荐,哪个是可靠的?你要鉴别吧?你要分析吧?你要推理吧?这就是乐趣,像破案一样啊,破案是一种乐趣,一种思考的乐趣。然后把这些东西,把自己的心得讲出来,是传播的乐趣。讲得大家爱听,讲得大家笑,讲得大家鼓掌,不快乐吗?

主持人:这个其实需要一个特别好的心态,就是躁不得。

易:对!

主持人:但是现在躁的人太多了,也没法不躁,迫于生计。

易:嗯嗯,老惦记人家挣多少钱嘛,那肯定要躁。

主持人:对,对。您是怎么不躁的呢?

易:我也躁啊,我也不可能不躁啊。那么我只有一个解救的办法——读书。

主持人:可以让自己心静下来。

易:拿一本书一读,就静下来了。这个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选一本你想读的书,读书必须从兴趣开始,爱读什么就读什么。一定是要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找本爱读的书,读起来,甭管什么,你的心就静下来了。逐渐地养成读书的习惯,最后养成读书的爱好。

主持人:在这个地方,其实我还是想让观众朋友参与一下,我特别想听听你们阅读的乐趣,或者为什么不读书。我也很希望大家实话实说,哪位朋友?阿姨。

观众:我有一个困惑,可能跟你们提的不一样,我觉得读三国吧,我从几十年前当时读了以后就有这么个困惑。第一个就是,我就觉得诸葛亮那么能掐会算,神机妙算,刘备那么仁慈,为什么让曹操他父子来统一最后统一了,曹操他有什么?总结历史的经验,就像刚才小崔说的,如果历史学家、历史教授把这个点,把这个给我们点出来,让历史不能重演,要把它的糟粕和精华都给我们讲清楚,可能困惑也就少一点。谢谢啊。

主持人:我能不能理解成这就是您读书的乐趣?因为您一边看一边在思考。

观众:对对对,只要我找到的书,我肯定要读,不管什么乐趣,就是说我读书我就有乐趣。

主持人:这有家传吗?

观众:没有家传。

主持人:怎么就喜欢读书了呢?

观众:这个提起来话太长,我占时间太多了,好像我就是喜欢。

主持人:好,谢谢,谢谢!还有哪一位?在这儿,来。

观众:我想从易老师这直接取到经,如何读书?而且我说实话,我对您的《品三国》兴趣并不是太大,之前我《三国演义》也读过两三遍,《三国志》高中的时候也翻过。但是我对您的思维方式特别感兴趣,回回让我震撼,尤其你那个思辨能力。而且很多次采访,看得我目瞪口呆。您的《品三国》我说实话我下载了一部分,没有一集看过两遍,但是您的几个访谈我不知道看了多少遍。

主持人:就是比主持人还不讲理。

观众:不讲理有时候如果能让别人感觉挺好,无所谓了我感觉,不过如此。我最近跟王立群老师读《史记》,我在这儿听完后回去我读《史记》,我突然发现一个问题,这一章看完,原先也许十分钟二十分钟就能看完一个不太长的列传;但这样看,如果回去再重读的时候,用了很长时间,量出不来。当然应该求精不求量,但像我这个程度,在初学的人我认为应该多读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