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0章 素王天启者,颂素王功德之大道!(第3/8页)

这世上有无数崇高伟大的理想,如果我直接说那些的话,就如同先前的颂圣曲,你们都会唱,但刻在心间的又有多少呢?

素王的神灵在天上,大唐天命万万年。

诸卿将诸夏最高的祝福献于天子,实在是让人振奋啊,但今日我想要问一个问题,大唐真的能万万年吗?大唐的君王真的能万万年吗?”

洛苏的问题让大殿的温度几乎在瞬间下降了几度,所有人都呆住了,谁也不敢接这个问题。

刷刷刷。

几乎下方的人都望向了端坐在上首的大唐天子李世民,想要看看他的表情,但那重重冕旒垂珠之后,依旧是那一张威严神圣的脸,看不出任何变化,就像是不曾听到洛苏的话一般。

“纵然泰山被磨成平地,纵然黄河如同腰带一样细小,也爱及你们的苗裔,大唐的诸位公卿啊,你们的富贵又真的能永远享受吗?”

洛苏先问国朝社稷,再问天子君王,最后问王公诸卿,所有人的心中都出现了一个注定的答案,那就是不可能。

“诸夏的历史,从一千六百年前,走进了礼乐的时代,开天辟地的素王为诸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文明,蛮荒、血腥、古老的旧时代,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周朝历经了千年覆灭,秦朝十几年,汉朝三百年,二朝诸国兴起覆灭,兴亡勃焉,隋朝三四十年,已经成为了一滩灰烬。

在这一千六百年中,我一直都在思考,留下了什么呢?

诸位王公贵卿,我曾经听说,站在山中的人,他的眼睛会被云雾所阻挡,是永远都不知道山有多高的,今日,我这个局外人,就为你们掀开云雾,看看这座山到底有多高,看看这座山,到底是什么样子。”

“轰隆隆。”

从殿中侧边传来了车轮转动的声音,几个宦官推着一车书走上殿来,那些书堆得高高的,一股淡淡的油墨味道缓缓散开。

洛苏随手拿起一本书,“这本书是《汉书》的目录卷,其中记录了汉朝三百年奋斗,以及汉朝天子和臣子为了维护汉朝统治的事迹。”

他放下这本书,又举起一本书,“这是《秦本纪》,记录了秦国八百年历史和建立秦朝后的历史。”

说罢他面向众人沉声道:“每一个君王都想要维护自己的君位,延续王朝的传承,为此他们不惜做下种种错事,就如同‘道路以目’的那位太子一样,用残酷的刑罚和恐怖的统治,来断绝所有的言语,以为堵住百姓的嘴巴,这些就不会有人知晓。

但王朝终究会崩塌,君王终究会死去,一切的真相都会大白,留在青史上终究是滚滚骂名。

你仁慈的对待百姓,拥有卓绝的功绩,千百年后依旧有香火祭祀。

而那些在历史上用奸刻之计的君王,后世的史官,难道会留下一点情分吗?

在撰写隋炀帝史记时,可有任何人会想过为他遮掩一丝一毫吗?

诸位王公贵卿啊,千百年后,你们都是要上史书的人,可曾想过,自己在史书上的只言片语,须知青史恢恢,疏而不漏。”

洛苏的言语就如同一记重锤,重重地锤击在所有人的心里,这是第一次有人这样和他们说这些,他们忍不住开始将自己和史书上差不多的人,对号入座,然后一想到史书上的评价,以及最后的下场,就忍不住浑身颤抖。

“天下之事,终成门户私计,君王只想着王朝长久,不顾及百姓死活,公卿只顾着眼前利益,不顾及王朝兴衰,又有什么用呢?

周天子和八百诸侯何在?

秦朝皇帝可还有后人?

汉天子和靖难诸侯在哪里?

汉末列国、二朝皇室,还是否尊贵?

最终不过祖先任由评说,王朝被世人讥笑,虐民之举骂名不休,害民之事每被痛恨,那些出谋划策的臣子跪在庙前,后人改氏或族灭。

臣子是忠是奸,后人自有公论,是你在当世狡辩再多也无用的。

对天下有功还是有过,千百年后,更是看的清清楚楚。

臣子如此。

君王,亦是如此!”

一直端于御座宛如神像般威严的天子,终于缓缓动了,一直都在关注天子的群臣屏气,李世民摩挲着御座,声音沉凝,“天下人都知晓,朕乃是素王天启者,朕在这里与诸卿说,朕首先是诸夏天子,而后才是大唐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