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刺杀齐王(第12/13页)

而春雨来临的那晚齐王正好去往太子府饮宴,于是毒死他的元凶罪名落在太子李弘冀身上。这倒不是齐君元算好的,他不是神仙。这只是一个巧合,却是可以让刺杀效果更好的巧合,让某些人更加满意的巧合。其实就算没有这个巧合,最终还是会将罪名落在李弘冀的身上。

《南唐学家执录》中有记:“……年春初,太子弘冀与齐王同乐。热渴,太子使从奉水,含鸩毒。齐王归未及府,死于雨中。元宗谥封文成太弟、天策上将……废黜太子,禁居汤山峪。”

《宋前说》中:“唐太子弘冀鸩毒杀齐王景遂。元宗废其位,削其权,不得涉政。”

李景遂一死,好多事情便立刻停止了下来。比如说追捕夜闯秦淮雅筑的刺客这件事情,该死不该死的都已经死了,该废不该废的也已经废了,没人再会追究之前没有成功的刺杀。所以无论是兵部、刑部,还是金陵城中各衙门,还是周边州府官衙驻军,都撤了追查刺客的关卡和悬赏。

但是金陵城反而没有之前平静了,甚至整个南唐都变得不再平静。太子被废黜,南唐未立后继,加上周边局势微妙,以至于朝野上下人心惶惶。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是慌乱的,因为有些人并非一般人,是能够看透正在发生的事情的人,是能够看穿别人心思的人。

这样不同一般人的人里有韩熙载,他虽然并不能确定之前几次对齐王实施刺杀的是什么来路的人,却可以非常肯定齐王最终并非死在李弘冀手中。李弘冀不会那么傻,真要刺杀李景遂机会很多。就算觉得时间紧迫,也没有必要在自己家中将主动送上门的齐王毒死,如此低劣的方式就算是个市井愚徒也不会做。所以只有一种解释,有人嫁祸给李弘冀。

不管是判断准确还是误打误撞,韩熙载的方向选择却是正确的。杀死李景遂的另有其人,而且主使者是在金陵城中。针对这个推论,韩熙载让手下夜宴队展开了拉网式的调查,但是好多天来一直没有什么有价值的收获。

另外还有两件事情韩熙载也都安排夜宴队加紧了在办,一个是关于宝藏皮卷的事情。蜀国赵崇柞在太子李弘冀出事之后立刻离开了金陵城,这是很正常的现象。要么是因为觉得太子已经失势再没有利用价值了,要么是因为怕太子事发之后把他搅进其中无法脱身。但是这里面有个问题,就是宝藏皮卷现在应该在谁手上?是依旧在李弘冀手上呢还是被赵崇柞带回蜀国了。韩熙载让王屋山派出“三寸莲”中所有高手以及身边最得力的门客,追查赵崇柞的回蜀路线。他倒不是要截杀赵崇柞,而是希望确定宝藏皮卷到底在不在他手中,可能的话将其夺下。

还有一件事是大周沿江而下的水军怎么会突然消失的,他们到底躲到什么地方去了。李弘冀不久前在皇殿上的一番分析是有道理的,大周水军如果真的就隐伏在靠近金陵的这一段长江水域中,那会成为一个毒瘤。一旦需要时,这路水军不仅可以截断长江两边的联络和互通,而且还可以直攻金陵。另外李弘冀遭到禁居之际曾让手下送来一封书信,细析大周水军匿踪后的危险,请求韩熙载务必遣人找出他们所在。韩熙载很认真地对待了这件事情,他派出了梁铁桥及其手下高手沿江巡查。因为他原来是一江三湖十八山的总瓢把子,对沿江一带熟门熟路。而且凭着他的面子,还可以动用很多江湖力量来帮忙。

无论是找嫁祸给李弘冀的真凶,还是安排手下处置另外这两件事,其实韩熙载的目的都是围绕李弘冀的。说白了就是他想帮李弘冀解脱困境,替他做没有做完的事情。一个被废黜的太子,还有必要去为他做这些没有完成的事情吗?韩熙载认为绝对有必要。一则这些事情不仅仅是为了李弘冀,更是为了南唐。再则韩熙载也是许多可以看透别人心思的人之一,而且他看透的是元宗李璟的心思。

正是因为看透了李璟的心思,所以韩熙载并没有急吼吼地去帮李弘冀开脱罪名。虎毒不食子,虽然认定是李弘冀鸩毒杀死李景遂,但李璟并没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只是暂时废黜了一些名号、剥夺了一些权力。而李景遂死后在第七天上就急急地葬了,这在王公皇族之中是非常潦草的,但这样做对李弘冀却可以减轻很大压力。另外还有一点很关键,废黜李弘冀之后,李璟丝毫未提另立太子继承皇储的事情。由这几点韩熙载断定,李璟心中其实是清楚的,能够接手南唐并且让南唐崛立于众强环伺之中的只有李弘冀。而且就目前天下大势来看,李弘冀提出的大策略是很有见地的。如果大周真的对南唐开战,能够运筹帷幄、调兵遣将应对强敌的也只有李弘冀。将李弘冀就近禁居汤山峪,其实是为了随时重新任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