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刺杀齐王(第11/13页)

没多久就找到了齐王的轿子,齐君元首先通过轿子上的各种痕迹确定齐王上下轿子的习惯位置和动作特点,以及轿夫惯常的启轿落轿方式。然后再综合了包括轿子大小结构、轿杠粗细长短、齐王身高体型等诸多因素,确定轿子上需要动手脚的三个点。

第一个点是在轿杠前横担上。这根横担中间有个元宝状的压轿垫。过去有档次的轿子在乘坐人上下轿时都要将轿杠后面抬起,前面压下,以方便乘坐人跨过轿杠。但是为了防止前杠头经常撞击地面导致损坏,所以会在轿杠前横担中间加个压轿垫,形状看各自喜爱而定。

齐君元用“明月铲錾”快速将元宝状的压轿垫拆下,然后在垫块和横担之间加一块薄木片后重新固定。这块木片是在横担下方,很难注意到。再用干生漆擦过,就更加难以辨别出来。虽然只是加了这么一块薄木片,却是将压轿之后的轿杠角度抬高了些许。

第二个点是在左侧的前轿杠上,平常时齐王都是从此处抬腿跨过轿杠上下轿的。根据轿杠上的摩擦痕迹,可以看出齐王平常跨过轿杠时鞋底会稍有摩擦。而齐君元在压轿垫上加了木片,抬高了轿杠,这很难觉察的高度会使得摩擦加重,改摩擦为微踏半脚掌。齐君元就是在微踏半脚掌的轿杠位置上动的手脚,将杠子外边角刨削掉一点,让其弧度变得稍微圆滑些,然后同样擦上干生漆做旧色。这位置本身就有磨损处,再加上齐君元的技法高超、手法巧妙,所以改动之后丝毫不着痕迹。

第三个点是根据压轿之后轿顶前檐离地高度,以及齐王的身高体型确定的。这个点是在轿顶前沿上卷起的卷帘上,这是一张油布挡雨帘,在下雨的时候会放下。唐三娘准备好的毒料就涂在轿帘上,一个齐君元和唐三娘一起经过仔细度量计算之后确定下的位置。

那夜,齐王李景遂从太子府回秦淮雅筑,正是第一场春雨来临时。齐王轿子的挡雨帘放下来了,挡雨帘上的毒料开始随雨水化解,溶于雨滴之中,挂在挡雨帘之上。

轿子回到轿厅门口,落轿压轿杆,旁边有人从右边将挡雨帘拉开一些,让习惯从左侧下轿的李景遂出轿。这样一来,便会让一些雨水兜聚在挡雨帘拉起的皱褶中。

李景遂抬腿过轿杠,因为轿杠高出了一点点,所以他的半个脚掌会轻踏一下。人的自然反应都是如此,多次重复的动作微微会变成一种依赖动作。虽然今天和往常不一样,虽然春雨落下之后轿杠会变得滑溜,但李景遂仍然是按着他原来的步法和力道在走。问题是轿杠不仅仅变高、变滑,它的外边角还被齐君元刨削得弧度变大。平时李景遂的厚底官靴不会觉得有什么,可是春雨落下之后,他踏上半脚掌的厚底官靴便出现了滑脱,身体往后仰倒。齐君元已经算好,李景遂出现仰倒时后面不会有人扶住他。因为轿子里只有他一个,没人会跟在他后面,所以这个仰倒李景遂只能自己应对。一种应对方式是没应对,直接倒下,那会倒在挡雨帘中,这样雨帘皱褶里积聚的雨水会倾倒在他仰起的脸上。还有一种应对方式是强行侧过身体,并顺手吊住右手后侧的挡雨帘。这一个动作会让他的半边脸或者大半边脸贴在挡雨帘上,而挡雨帘被他吊住后皱褶会被拉平,褶皱里积聚的雨水会顺着脸流下。

不管仰倒还是贴住雨帘,李景遂的脸部所在的高度和位置齐君元都精确计算好了,应该是在设置了毒料的正下方。但不会太靠下,最多一头的高度,以保证溶入毒料的雨水覆盖在脸的位置。另外还有一件事情齐君元也料算好了,不管什么人在突然失足倒下时,都会张嘴发出一声惊呼。只要张嘴,毒雨水或多或少都会进些到嘴里。即便没到嘴里,也会沾在嘴角、唇边。过后擦脸、喝茶、吃东西、咂吧嘴、舔嘴唇,仍是会带入嘴里。

没人知道李景遂那夜到底是仰倒还是侧倒,但不管怎么倒的他都死了。也可能正是因为他死了,所以别人才根本不会提到他那夜下轿时一个稍有失足的跌撞。

但是更没人知道李景遂是死于一次妙绝天工的刺杀。蔡复庆被裴胜杀死了,没人能看出轿子上出现了细微的变化,而这些细微的变化竟然是一个刺杀的局。番羊被汤吉杀死了,所以没人能发现进入秦淮雅筑的齐君元正在实施一个局,一个刺杀齐王的刺局。所以齐王也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