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闯入重重机关(第5/14页)
如果仅仅是用晶石铺成地面那肯定算不上坎面,哪怕是这晶石磨得真比镜子还亮。更何况这面大镜子上的晶石比真正的镜子还是要模糊一些的,另外晶石上还有许多石纹,每一块晶石的颜色、亮度也有差异。
但如果晶石存在的这些缺陷都是刻意的,每块晶石不管模糊也好、清晰也罢都是经过特别制作的,晶石的颜色、石纹的形状和多少都是经过专门选取的,那么这所有的缺陷就不是缺陷了,而是条件,制作布设坎面的条件。
这种坎面是无法具体设计的,只能是先选取能够用得上的晶石,所以铺设一块地面事先会选取十几倍甚至几十倍布设者认为能用到的晶石。然后将所有晶石进行试用,如果基本能成坎的话,就再按要求对晶石进行深加工。在这过程中要将晶石所具备的那些条件与人的视觉效果相融合,还要考虑到铺设地周围景物的影响,以及各种天气天色下的光线特点。这样最后才能做成一个独特的坎面,无法抄袭也无法复制的坎面。
由于天下不可能找到这么多完全一样的晶石,也很少会有环境完全一样的铺设点,所以“照天镜”应该是最能考量布设者功力的坎面。因为同样的一堆晶石,不同的人选取会有不同,铺设会有不同,最终的效果会有不同,这其中有很大的随机成分。也正因为如此,这种坎子也是最考量破坎者的,没有规定的布设方法也就没有固定的破解方法,如何走过去全靠闯坎者的即兴发挥。
前面的“震魂桥”是个惊坎,是将进来的人惊吓走,让他们知难而退。而“照天镜”则是个碍坎,它看着光滑平坦没有一丝障碍物,但它的实际功用却是可以非常有效地阻止闯入者迈步向前的。
“照天镜”布设好之后,看着是平滑滑的和镜面相仿,会倒映出天光云色和周边景物。而实际上它并不平整,中间是有缓凸、低凹、斜侧等情况,只是布设者利用了天光云色以及晶石石纹、色彩进行了遮掩。天光云色本就深邃缥缈,在清晰度并不一致的晶石倒映下就更加变化多端、浊清难辨,更不要说看清那些很不明显的不平整了。
另外“照天镜”的布设还利用了清晰与模糊的交叉、晶石色差的对比、石纹错综的误导以及不同晶石块之间巧妙的组合,使得走上镜面的人产生视觉误差和动作误差。该踩的踩不实,该踏的踏不稳,可走的不敢走,不可走的偏偏往上撞。抬脚和落步间或高或低、或绊或滑,一般三步之内必定会脚步踉跄甚至跌倒。而跌倒还算是好的,踉跄的话则会继续下一轮的磕绊、滑撞,那样摔下来力道会更重。
有人说跌倒比不跌的好,那么脚下踉跄时,还不如顺势跌倒。其实也不然,那些晶石铺设中肯定还有第二重的设置。跌倒后人的身体会同时压迫触碰到多块晶石,其中可能就有一些不该压碰到的。而跌倒的次数多了,压碰到不该压碰的晶石达到一定数量时,坎面中就会出现其他变化,到那时出现的扣子将会是非伤即杀。要没有这第二重的设置,那么就完全可以趴在地上爬过去或滚过去了,布设者当然不会出现这样的疏忽。
唐朝时的《仙家志》中有矶石成精的故事。说一块怪异矶石平滑如同镜面,映照天光云色,吸取日月精华。这块矶石虽然很大,但从没人能在上面行走,只要是踏上石面立刻滑跌摔下。即便是爬上石面不会摔下去,那也会被吸在石上无法脱身,最终被晒成人干。人们管这块矶石就叫“照天镜”,后来“照天镜”光射天庭惊吓到玉皇,玉皇派遣雷神用天雷将其击破,结果石头破开后从中跳出个石娃娃来。坎子行的高手在最初设计出“照天镜”时应该受过这个故事的启发,而民间流传《西游记》中猴头出世那一段也是受此故事启发。
齐君元在“照天镜”前左右走了几趟,但这并非不敢向前的犹豫,也非心中焦急的徘徊,而是在选择多个不同位置进行查看。破解“照天镜”第一步得“看”,看懂了它上面的明暗变化、花纹走向,将其分划区域,确定依次通过的顺序。尽量走斜线多区域踏步,不要集中在某一区域中。
第二步是“探”。坎子行的高手破解坎面,那是会带各种探查器具的,比如说循坡球、定点线壶等等。离恨谷妙器阁的刺客也会带一些类似器具,但种类肯定没有坎子行的高手多,只有一些必要的,比如说磷光折镜。但妙器阁的刺客却能够临时制作一些替代品来达到其他器具的效果,齐君元则更是此道高手,否则隐号也不会叫“随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