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看破(第4/11页)
三角地祠堂前有一根幡杆,六指在其双石夹状的顶部位置用指间刀给幡杆划了半圈切口。六指全都算好了,当齐王的轿子到达三角地这一头的街口时,幡杆倒下,那幡斗正好可以砸在红顶大轿的轿顶上。而幡杆与旁廊柱之间原来就有的一根晒东西的绳子正好可以作为拉断幡杆的启器(刺行中将一种布局启动的物、人、动物都叫启器。这就和坎子家的机栝、扳机一样)。
齐王的轿子虽然内有钢制护板、护网,包括四角立柱都有可能是特别加固的,但是就观察到的轿子重量来看,这些材料都不会太粗大。在幡斗当头重重一击之下,立柱和板材肯定会产生向内或向外的偏斜。而一旦产生偏斜,轿门和轿窗的关闭就无法合缝了,肯定会出现很大的间隙。另外轿子变形之后,里边的鲁班锁也会变形打不开,齐王就会暂时被困在轿子里了。
但是幡杆被划切了半圈的切口后,其微微的颤动状态就会发生变化,偏向于未曾切开的一半。蔡复庆虽然看不出幡杆上的细密切口,但他却能看到幡杆的颤动变化,这就是他所辨出的“幡杆半颤”。
而晒衣服的绳子除了可以作为拉断幡杆启器外,它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在幡杆倒下时可以刮带到路边两棵树干细小但叶冠极大的常青小树。小树背向三角地的半边叶冠,所有叶片上都被六指均匀地撒了一层薄薄的石灰粉。绳子带动小树,树冠猛然倾倒,石灰粉立刻就会撒落弥漫开来。这样就能让所有护卫眼不能睁,而且不敢乱动,生怕伤了自己人。而已经度算好步数的六指则可以闭目而行,快速从轿子旁边过去。
虽然面向三角地的半边树冠上没有撒石灰粉,颜色依旧浓绿,足以作为另半边撒了石灰粉树冠的遮掩。但是蔡复庆却能看出树冠整体颜色变得淡了,这就是他所谓的“树色泛淡”。
而被刮带到的小树还有一个作用,在它们顶部的枝梢上还系着一根绣花丝线,这绣花丝线的另一头牵到街旁两户人家的烟囱口。在烟囱口有六指预先点好的两束散香,而点好的香只有放在烟囱口才是合理的,别人都会以为是冒出的炊烟。一旦小树树冠猛然倾斜后,绣花丝线就能将散香带出烟囱口,上百支的散香会撒落得满地都是。
而此刻六指已然从藏身处出来,闭眼按计算好的步数从轿子旁跑过,边跑他会边将手中一只皮囊中的火油挤射向红顶大轿。火油会射在轿子上,也会顺着轿门、轿窗被砸出的间隙射到轿子里。当然,肯定还会有火油是洒落在地面上的,那样只需要上百支散香中的一支,就能将火油点燃,将轿子点燃,将暂时困在轿子里出不来的李景遂点燃。
蔡复庆虽然看不见那根绣花丝线,但他却能看出烟囱中飘出的烟和平常不一样,这就是他所说的“炊烟散缕”。对于这条并不经常走的街道,走也不一定在这个时间走,能发现到炊烟的异常,那不仅仅是靠细致的观察力,而且还要靠惊人的记忆力。
一幕幕仿佛都在齐君元眼前展现,他暗叹这个刺局的设置真是妙到毫巅,可以说是个刺局的经典。从最初的计算到保证能奏效的布设,再到抓住准确时机启动,以及刺客自己只有瞬间机会的出手。另外还牵涉隐蔽性、合理性等因素,齐君元掂量这些就连自己也不一定能够把握好。
但就是这样一个绝妙的刺局却被齐王手下的十目佛爷直接看破了,连启动的机会都不曾有。这个十目佛爷不除,刺杀齐王便不可能成功。而更大的问题是十目佛爷既然能看出刺杀齐王的绝妙刺局,那么又有什么杀技可以对他奏效呢?
齐君元回到长干寺后,那几个人问他这一天在外面查探的情况如何。齐君元其他话都没有说,只狠狠地下了个定论:“要刺齐王,必先杀十目佛爷。”
金陵城中小小杀局便如此惊心动魄,那么蜀国与大周的军事对抗就更是风云变幻,后情难卜了。
赵匡胤带领前营轻骑马队从骆谷快速进入了蜀境后,迂回至凤州以南。然后开始对凤州实施外围封锁,将通往凤州的各处路径全部隔断。随后周世宗柴荣带领甘东、陕南两道大营由宝鸡南、渭水源直入蜀境,围困凤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