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回 建文登基(第5/19页)

郑娘子在他脸上看不到一丝浪子的油滑神色,却看到一个大男人诚心的执着,她轻叹了一口气,低声道:“这事,这事咱们要再想想。”她对章逸无奈地笑笑。

章逸提着灯笼,和郑娘子并肩走向夫子庙,入夜后的京城总算透出一袭凉气。然而在常府街章逸住所的斜对面,墙角下站着一个纤细的人影,她充满泪水的大眼睛流露出哀伤而怨忿的神色,正是那寒香。

中军都督徐辉祖从中军府侧门走出,带着两个戎装随从,步行越过千步廊,来到廊东的六部。兵部衙门在六部的南端倒数第二栋,北邻礼部,最南是工部。徐辉祖是接到兵部左侍郎齐泰的通知,此刻去兵部有要事相商。徐辉祖在京师人脉极广,消息也灵通,他当然知道齐泰眼下是兵部第一红人,皇上对他不次拔擢,信任有加,最重要的是齐泰受皇上所托,将来要辅佐皇太孙登基,那时兵部尚书的位置非他莫属。只不过现在的兵部尚书茹瑺是个厉害人物,到时必有一番折腾。他反正领兵镇守京师,也不必急着选边站。

走进兵部的议事厅时,长条桌边已经坐了几位朝廷重臣,四个全是文诌诌的饱学之士,只有自己全副武装,腰配宝剑,另有一个身着灰袍的和尚,两个人显得极是不调和。

这些人全是熟人,他向众人抱拳为礼,便在翰林学士黄子澄身旁的空位坐下。他左手边坐着的是天禧寺住持方丈,也是皇太孙朱允炆的主录僧溥洽法师。

齐泰道:“徐帅上座吧。”说着指了指身旁的座位。徐辉祖忙道:“不用,不用,坐定了就好。”齐泰也不坚邀,望着厅门口走进来的锦衣头子道:“金副都使到就到齐了。”来人正是锦衣卫的左副都指挥使金寄容。

金寄容就坐后,齐泰清了清喉咙道:“方才太医院的报告,皇上龙体已到油尽灯枯之时,随时便将龙御宾天。皇太孙纯孝世上少有,不分昼夜侍奉汤药,并无任何心思安排继位的大事,而这里面除了确保顺利登基外,还有大行皇帝的后事,诏告天下的文书,各项大典的仪式礼节,京师及边疆的安全,各藩王领属的安定……凡此总总,都需要事先有通盘及细节的规划,一件也错不得。这些工作有些是兵部的职责,有些须得各部共同用心处理,而统合各方的总计画,小弟已奉皇上之命,要请翰林院方先生来主持。总之,此时皇太孙既无暇亦无心管,这些责任咱们做臣子的便该主动挑起来。”他一说完,便示意坐在桌案右边头一个座位的方孝孺发言。

方孝孺谦虚地说了一段开场白便转入主题,他先请在座诸人就自己所管之事做了一些报告,然后道:“诸兄所言皆甚是,综合众议,咱们需要有一核心小组,从今日起,每日聚此商议当日大事及应变举措,此事至关紧要。愚弟以为,小组应以两人为首,一文一武,诸位有何高见?”

齐泰见大家都不说话,心知在座诸公各自都有深谋打算,不愿在此关头多言,便发言道:“诸公客气,便由小弟做一建议,此小组之首,文则孝孺兄,武则魏国公,各位觉得如何?”

方孝孺隔桌望了望坐在徐辉祖上首的黄子澄,只见黄子澄面无表情,一言不发,便朗声道:“齐兄的建议,武的由魏国公徐督主持自无异议,至于文的,小弟觉得非黄学士子澄莫属。”

那黄子澄是洪武十八年会试的魁首“会元”,殿试时也点了“探花”,而方孝孺虽然文名满天下,却不是科举出身,他的恩师宋濂及其他当朝鸿儒一再向朝廷荐才,才受到朱元璋的重视。黄子澄久入中枢,洪武三十年的春闱,主试官大学士刘三吾出了“试场弊案”遭罢黜,差点儿丢了脑袋,其翰林学士的缺便由黄子澄担任,加以他多年来在东宫讲学侍读,与皇太孙关系密切,十分交好。这段时间朱元璋忽然将方孝孺从蜀王朱桩那里调来京城,一到京城就受到极大的重视,颇令黄子澄这位当年会元之才的探花郎有些吃味儿,他正在心中暗忖:“等皇太孙就大位了,咱们看看谁听谁的。”却不料方孝孺的发言忽然指向自己,便谦辞道:“不可,不可,还是孝孺先生来主持的好。”

方孝孺虽未正式为官,但也是出自官宦世家,对这种大臣之间的微妙关系了然于胸,于是他坚持道:“子澄兄不要谦辞了,策划分工的事小弟自会尽力而为,但主持这极重要的工作小组,可要引领各部,丝毫差错也出不得,须得有子澄兄这等资望之士方可胜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