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第13/24页)
因此霍小玉祗有以歉然的声音道:“十郎!我真抱歉!”
李益知道她要说什么,忙笑笑道:“没什么可抱歉,小玉,一切的因缘际会都是天定的,假如我不认识你,在长安待下去,还不定是怎么个状况呢,就因为你,我才多待了一年,而这一年中,不仅是我个人的变化,连朝廷时局,也有了很大的变化,这又岂是人力所能定的!”
这话倒是不错,如非结下了这门姻缘,李益在长安用途拮据,去年就要弄个差使先干上了。
那就不会有江南之行,不会认识黄衫客与贾仙儿,说不定朝政犹操诸鱼朝恩之手。
这一年之内的风云变化实在太大了。
这只是一次小别,但是李益却是上任赴新,少不得要打点一下,霍小玉撑着病体,跟纱两个人为他治理行装,好在是夏天,身上的衣服不必多带,不过李益的行囊里却塞了一些古玩珠玉,这是他们从王府别邸里搬过来的,原本也是属于霍小玉的东西。
李益打听清楚了,郑州刺史是个很会做官的人;政声也还不错,手头上很阔绰,那倒不是在任上捞的,因为他本身家道很殷实,一个活跃、善舞而又有钱的官,总是比较容易相处,而这种人能送他一些能装点身份的觐仪,则更将能取得好感。
主簿虽是辅理政务的幕僚长,任免也不是主管能决定的,但主管却有铨核之权,而且在公事上,也要双方合作,才能很愉快。
这是霍小玉仅有的一批东西,李益没开口,只把主管的情形说了一下,霍小玉已经明白,自动地为他塞进了行获。
跟的人自然只带了秋鸿去,留下了李升照顾她们。
第二天,郭府送了两匹马来,主仆两人就上道了,含着泪送走他们后,霍小玉就躺下了。
痨病就是这个样子,病是不会一下子就致命,却也不能断根,有的人一拖能拖上十几二十年,累了就发,发了总要静养个三两个月,病发每在夏秋之际,到了春天,又好一点。
霍小玉这一次再发却颇为严重,最主要是她迭受刺激,这种病最忌讳的就是担心事。
李益走的第三天,崔允明来了,这是他伤心的地方,他是挣扎过一阵后才来的。
虽是盛夏,霍小玉却披着一件夹袷,丽容清瞿,坐倚在榻上见他的,屋子里弥漫着药气,但小玉的脸上还流露出一个凄迷的微笑:“允明!你的事都清楚了吗?”
崔允明叹了一口气:“我本来就没事,部里的宪官都知道我这个人,欠款一交清就没事了。这次算是得了个教训,也得了个机会,我趁此力请不再经手银钱的事务,专司案牍,外有郭小世子,内有阎大人斡旋,总算是再调回原职上去了,以后祗有我自己凭着良心做事,大概不会再出漏子了。表嫂我听说君虞的缺放出来了。”
“是的!是郑县的主簿。”
崔允明道:“那很不错呀,郑县是州郡,下辖七个县,新科的进士能放到州郡上去,那是很好的美缺,不过他干吗要这么急呢?”
霍小玉把原因讲了,崔允明连连点头道:“那倒是应该早早避开的好,自来东宫太子府就是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尤其是圣躬时违,正有逊禅之意,就更惹人嫉视了,除了几个托命的大臣外,谁走动得勤,谁就会遭忌。君虞毕竟是聪明的。立刻就知远避,假如换个目光浅短的人,一定会藉机逢迎,却不知祸端已隐。他的人呢?”
“上任去了,已经走了两天了。”
“什么?已经赴任了,就算急着要走,也不必如此匆忙呀?循例总还有两三个月的省亲假,而且他也应该到陇西的老家去一趟。”
“他是去接下事后再请假归省。”
崔允明点点头道:“这也好,表嫂是等他回头时再同行?”
“本来是要我一起去的,可是偏偏我又病了,他只好一个人先行,等我病养好了,他从陇西回来再一起走。”
崔允明到底是在官衙里做事的,自然明白李益匆匆赴任,必然是为了钱的缘故,因此脸现愧色,道:“采莲到今天才告诉我,说她在表嫂这儿借了五万钱去抵清官款。”